中国诗词中的“渔父”意象浅析
泸县石半丁名师工作室 许德琴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塑造了丰富多彩的“渔父”形象,透过其形象,可以窥测出在中国文化熏染下的文人 立身处世行为和林林总总的心态。简言之,“渔父”现象的背后,贯穿着文人出处进退两种世界观和生活态度的矛 盾冲突。深究包裹在“渔父”形象中的文人心态对于深刻认识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及其心理,了解中国文人 的生活,以及他们对客观现实的态度、对人的生命价值和主体精神、人格品行的看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渔父”形象的文化基础
“父”是古时对有才德的男子的美称,“渔父”即打鱼的男性。在生产力低下的原始社会,鱼类是当时先民赖以生存的重要食物之一, 因此捕鱼是一项重要的经济活动。 捕鱼者和鱼本身经常被崇拜和神化,甚至认为它们具有为神人之间传递信息的功能。 在远古巫术中,动物多被视作人类沟通天地的助手,鱼生活在水中、 鸟出没于天空的生活习性很容易引起先民的敬畏与联想。 于是我们推测,鱼鸟的组合很可能包孕“沟通天地”的含义。
二、“渔父”的形象分类
“渔父”形象尽管千姿百态,其行为方式丰富多彩, 但大多牵绕着对仕隐的态度和采取的方法。在众多渔父形象中,本文选择四种进行剖析,力求通过分析这四种典型的渔父现象,将古代政治制度、选官制度及其思想意识、文化精神对士人心态的影响揭示出来,对历史上的“渔父”现象及文学反映从社会文化 。
(一)“钓名”的渔父形象
“钓,钩鱼也。从金、勺之声。”——《说文解字》
“钓者之恭,非为鱼赐也。”——《墨子·鲁问》
“吕尚盖尝穷困,年老矣,以渔钓奸周西伯。”——司马迁《史记·齐太公世家》
西周时期,人们已经将捕鱼的行为与政治联系起来了。
为了引起注意,以直钓、无饵、鱼钩离水面三尺垂钓的三大奇怪之举,还时常大叫“快上钩呀!愿者快上钩啊!”,正是这种怪异的行为引起了周文王的好奇之心,实现政治理想。
姜太公很有可能就是文学作品中渔父形象的原型, 早期以隐求仕“钓名”的假隐者形象。
“君不见朝歌屠叟辞棘津,八十西来钓渭滨。宁羞白发照清水?逢时壮气思经纶:广张三千六百钓,风期暗与文王亲。”——李白《梁甫吟》自古以来不知多少文人身披蓑衣,头戴青笠,垂钓江湖,但他们的心中却充满了仕进的希望,期待着风云际会,施展才智,实现抱负的日子到来。。
(二)“孤傲”的渔父形象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是人的生命终极价值。(与压抑人性的专制势力殊死一拼,维护人的生命价值尊严)第二,在超脱世俗中,实现人格的独立。(在“千万”与“孤独”的对比中,志士仁人走向渔樵超脱流俗。)第三,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平衡选择的冲突。(从官场黑暗的闹戏中超脱,实现“兼济”与“独善”的平衡。)愤世嫉俗的渔父形象最受古代仕人志士的敬仰。因为,大凡正直的文人身处官场,多数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面对官场的黑暗倾轧、庸俗卑鄙,落落寡欢,最终因各种原因离开官场,但他们在保持高节的同时,并未泯灭自己的理想。
愤世嫉俗的渔父形象最受古代仕人志士的敬仰。因为,大凡正直的文人身处官场,多数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面对官场的黑暗倾轧、庸俗卑鄙,落落寡欢,最终因各种原因离开官场,但他们在保持高节的同时,并未泯灭自己的理想。
(三)“潇洒”的渔父形象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 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遂去,不复与言”—— 《楚辞·渔父》这类渔父象征的是世外高人充实闲雅的生活,他们大智若愚、洞明世事,在寻常渔樵生活中体现了生命本初的意蕴。他们完全看淡人世功名利禄,以体“道”和得“道”自豪,看纷纷人世时仿佛置身天外无功利的观赏心态。一种是天性自由,不宜为官。一种是出仕无望,转而在渔隐生活中寻求心灵的慰藉。在文人眼中,出仕为官者要有范仲淹“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事”和“进忧退忧”的志向名节和人格;隐逸就要有高雅的情趣、淡泊的志向和安贫乐道的精神。“潇洒”的渔父生活,正是文人对在野生活理想的追求。
(四)“偷闲”的渔父形象
“旷浦澄天湿晓烟,智人乐钓稳沙前。蓑轻雨霁云收谷,钓掷纶枢水映船。举棹欲归江月上。挂帆已近暮霞边。汀芦处处飞荧火,照彻渔村饮不眠。”—— 朱元璋《竹干青乐钓》从清晨到深夜,经雨天而复晴,垂钓时的轻松闲适,钓后夜饮的快乐,使这个万乘之君乐而忘返,由此可以看出即使拥有天下的帝王,也还是希望得到心理片刻“隐”意的满足。
三、总结
“楚辞《渔父》,启中国诗歌史上绵延不绝的‘渔父’意象,不惟如此,它还与《庄子》此篇(《渔父》)一起,赋予‘渔父’意象以超脱旷达、恬淡自适的文化内涵,使之定格为隐逸(生活或情趣)的象征。”—— 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从《庄子·渔父》和《楚辞·渔父》开始,“渔父”这一形象就成为中国文化中的原型或者说母题, 贯穿整部中国古代文学史。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微信扫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