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审美情趣
泸县石半丁名师工作室 刘勋蓝
一、为何要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教学必须审美化,才能达到艺术化的境界。”发展学生的审美素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已成为现代教学的迫切要求。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有重要作用。入选高中语文教材的文章皆是文质兼美的精品,蕴含着丰富的审美元素,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向学生展示美,从而培养学生的发现美、欣赏美与表达美的能力。
(一)一起看一看生活中的“逆审美”
(二)再一起看一看最近大学生中的一个“奇葩”想法
(三)从教材中挖掘“美”的素材
二、怎样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一)领略自然之美
领略自然之美,不止于视觉、听觉,而是开启人与大自然的对话。自然之美,是王维西行途中苍茫辽阔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亦是苏轼泛舟赤壁时壮阔朦胧的“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是姚鼐登泰山时奕奕传神的“苍山负雪,明烛天南”;亦是王勃挥笔赣江之畔宁静致远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语文教材,纵贯南北,横跨东西,其中有大量的自然之“美”的教学元素,语文教师从教材中领略中国山河之美,以自然之美引发学生深刻的美感体验,这无疑是美的源泉所在。
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壮观)
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雄浑)
半山居雾若带然(高峻)
(二)感受文化之美
“欧美风”“韩流”等外来文化的入侵,对下一代的影响日渐深刻:热衷于过洋节日,只知情人节之浪漫,而不晓七夕节之唯美;热捧日韩“小鲜肉”,追求阴柔之风,而拒绝阳刚之美;着韩服,画韩妆,而不通华夏服章之美。千年传统文化逐渐没落,可能会改变整个民族的文化属性;千年文化之美得不到彰显,青年审美能力缺乏文化浸润。语文教材,包罗万象,承载千年,其中有大量的文化之“美”的教学元素,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深入教材,挖掘传统文化之美。
(三)发现人性之美
所谓的人性美,就是每个人真善美的一面。中华民族以忠、孝、仁、义、礼、智流传千年。孟子谈论四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中庸》讲三大德:智、仁、勇。甚至于自然界客观物象也被人们寄寓了人性之美,例如,中国画里的梅、兰、竹、菊各被赋予了美德的象征。在语文教材中,人性的光辉闪耀于各个篇章,语文教师应从教材中挖掘人性之美,以人性之美启迪学生思考人生的价值,塑造健康高尚的灵魂。
《喜看稻菽千重浪》
袁隆平是一位
专注敬业,严谨认真的实践者;
不迷权威,极具韧性的研究者;
勇于担当,实事求是的捍卫者;
心怀天下,追求不止的寻梦者。
(四)研究艺术之美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魏晋南北朝时,《文心雕龙》将这种辩证统一的“文质”观引入文艺创作,将“文”分为三个层次,即“自然美”“人工美”“艺术美”,其中“艺术美”在文学创作上又可以理解为语言美、结构美等,这些都是文学艺术中不可或缺的审美要素。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长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此段落中长短句的交错,形成文章的参差之美,具有节奏感和音乐美,既能很好地表现出初春时的生机勃勃又能传达出作者内心的无限欢愉。
提升学生审美情趣 深化育人内涵
美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学生全面素质发展的内在需要,而语文的世界也是审美的世界,高中语文教学要担起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重任,将美育渗透进课堂,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能力,帮助当代青年塑造更健康的灵魂与人格。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微信扫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