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高中语文教学培育文化自信专题讲座
泸县石半丁名师工作室 石半丁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和培育高中学生的文化自信是新课改及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语文教育的重要任务,找到适应高考、适合校情学情的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和培育高中学生的文化自信的方法是广大农村高中语文老师的迫切任务;而传统的语文教学偏重于语文知识的讲解与运用,导致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缺乏文化自信,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也不强。我们通过创新高中语文课堂的教学方式,课堂内开展多样化教学的方式和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带动课堂气氛,经过一年的教学实践和教学研讨,初步探究出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并逐步吸引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气息,进一步提升学生良好的语文学科素养以及综合学习素质。
一、建构序列,充实储备
我们利用课前5分钟和课堂内外的边角时间积累充实和强化识记,按照不同时段、不同板块内容,交替让学生积累充实、强化识记和反复刺激,让学生高敏率感受传统文化的气息。
(一)名篇名句情景式默写
用PPT展示高考考察篇目名句的情景式默写,抽学生轮流作答,这里抓住了学生拿到语文试卷普遍要率先看名篇名句默写的心理,学生也会主动地去强化记忆篇目名句,腹中有诗气自华,胸藏文墨,在表达交流和写作为上更加自信,更加有底气。
(二)古代文化常识积累
用PPT展示文化常识选题(四选一),文化常识涵盖国学文化学生对这个“刺激”兴致很高,台下的学生总是跃跃欲试、争相抢答。在系统化的训练,不断的“刺激”,不仅让学生对国学文化经典产生浓厚的兴趣,掌握并巩固了所学知识,这是最直接、最有效的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式,也是培育文化自信的最佳捷径。学生考试得分率相当高。
(三)成语典故及名言积累
成语语言浓缩凝练,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它既代表了一个故事典故,又是一种现成的话,从某种角度上讲,是中华历史文化的浓缩很多又有比喻引申意义而被广泛引用。在语言表达和作文中能较频繁地使用成语,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体现。追本溯源,集腋成裘,即便是三字成语能再现文化历史,如将相和、莫须有、闭门羹、刀笔吏、邯郸梦、空城计、金不换等等,五字、七字、八字、九字成语也充分这经典故事、承载着厚重文化底蕴,有的也是名言警句。由于成语有数千,我们就筛选出易混淆、难辨别、较生疏的,通过用PPT呈现给学生,每天记住3个左右,坚持三个月,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文学“功底”,势必提升了学科素养,增强了文化自信。
二、小处着眼,深度挖掘
高中语文课本中的很多传统课文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需要我们带领学生细细品味,仔细探究,继而激发他们深入探究的欲望,才能发现其中的奥秘;课本中有许多能体现古代文化的字词句,教师可以对此深度挖掘,在课堂教学间自然、不刻意的向学生传授,让学生在学习把这些课文时能够受到影响,学会尊重与传承传统文化。课堂教学中中,我们通过“小处着眼,深度挖掘”的方式,向学生输入了24种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如《兰亭集序》当中“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永和”“癸丑”为古代典型的纪年方式,由此就拓展深挖中国古代干支纪年法、帝王年号纪年法、王公年次纪年法等纪年方式,拓展到十二地支纪时法、特定称谓纪时法,延伸到古代的天文历法等文化常识;《逍遥游》当中“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晦朔”指的是农历每月最后一天和每月初一,由此可拓展挖掘到古代其他时间概念,如望、既望,乃至元日、寒食、端午、七夕、下九、社日、三元、重阳、二十四节气等传统节日和节气;《琵琶行》当中“江州司马青衫湿”,由“司马青衫”拓展深挖古代官职称谓、官员升迁贬黜和科举制度文化知识,同时拓展到古代服饰和器物等称谓;《过秦论》当中“自以为关中之固”,由“关中”可延伸拓展到古代山东、三秦、江东、江表、江左、六合、九州、五岳、三都、两都、三辅、畿等地理称谓;《过秦论》当中“一夫作难而七庙隳”和《鸿门宴》当中“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由“七庙”“亚父”“南向”延伸挖掘中国古代宗法和礼俗制度;《廉颇蔺相如列传》当中“臣请就烫镬”,由“烫镬”深挖到髡、黥、劓、笞、杖、刖、膑、宫、大辟、炮烙、汤镬、车裂、凌迟、腰斩、弃市、枭首、菹醢、极刑等古代刑律;《荆轲刺秦王》“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由“筑”“变徵”古代音乐韵律常识。
三、自主探究,素养提升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追本溯源来看,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用来帮助高中学生厚植文化自信的坚实根基。为此,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群文阅读”并归纳梳理了高中古诗文中包含的传统文化内涵与价值观,初步建构了古诗文课堂教学中概括总结环节的序列化模式。
(一)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高中教材中《寡人之于国也》《孟子见梁惠王》《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过秦论》《阿房宫赋》等篇章,均表现了“民为贵、社稷次之,群为轻”的民本思想。
(二)赤胆忠心的家国情怀。纵观高中古诗文中《苏武传》《离骚》《无衣》《采薇》《烛之武退秦师》《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廉颇蔺相如列传》等篇章无不充满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情怀。
(三)天人合一的和谐理念。《归去来兮辞》《赤壁赋》《滕王阁序》《念奴娇·赤壁怀古》《兰亭集序》《逍遥游》《春江花月夜》《明月几时有》等篇章。当中国古代士大夫阶层纠结于人生和仕途的愿景与现实矛盾时,往往会寄情于江河湖海,聊以慰藉,在畅叙幽情中便产生一种天人合一的自然审美情趣,并形成独特的审美与文化。
(四)舍身为国的担当精神。教材中《离骚》《苏武传》《荆轲刺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烛之武退秦师》等,这些作品中的人物展现出坚忍不拔、威武不屈、舍身为国的担当精神。
(五)皓首穷经的治学精神。高中古诗文中的《游褒禅山记》《张衡传》《石钟山记》《劝学》《师说》等篇章,这种皓首穷经的治学精神让读书人树立起坚定的意志力。
(六)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教材中《苏武传》《短歌行》《滕王阁序》《定风波》《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篇章是中华民族刚健有为、积极进取的有力见证。
(七)恬然旷达的处世哲学。高中语文课文中.《赤壁赋》《定风波》《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归去来兮辞》等千古绝唱,显现出在他们身上的文化灵魂和人格魅力,对后世影响深远。
当然,高中古诗文中不仅局限于蕴含以上几种典型的传统文化,还有许多的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也值得我们关注,如《师说》中体现的尊师重教精神,《陈情表》中体现的忠孝精神,《廉颇蔺相如列传》中体现的包容精神,《北风·氓》《孔雀东南飞》体现的追求平等和冲破传统思想束缚的精神等等。
四、提振信心,充足底气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通过打破传统的低效率的讲授模式,努力实现高效课堂,通过传授古诗文阅读理解的“绝招”,以提振信心,充足底气。
(一)文言文翻译与讲授
教学中教师花大量时间热衷于“言”的枯燥讲解,忽略了对“文”的分析鉴赏,教学效果事倍功半。理解和翻译文言文是农村高中生比较头痛的事,长期教学研究过程中积累了一套“四两拨千斤”的方法,即“抓动词”。动词是表情达意的关键,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法常识,锁定文中30个左右的谓语动词,整篇文章就剩下以动词为点线的“骨架”,翻译难题便迎刃而解。只需要让学生记住:率先找到一个句子的谓语动词,那么动词前面的代词、人名是主语,动词前面的名词是名词作状语,动词前面的副词也是状语,动词后是宾语;状语在动词后面为状语后置,定于在动词前面为宾语前置;句中副词修饰动词和形容词,形容词修饰名词;句中时间、地点、人名、地名、职务、物品等无须多翻译。
(二)古诗词赏析技巧
常见的古诗词讲解与赏析多采用背景分析、知人论世、表达技巧、思想情感、题材主题等程式化模式。其实,我们完全可以跳出这种古诗词赏析模式。诗言志,词言情,一首诗词就是作者在讲述或倾诉自己的情感世界,是一段情感体验,也是讲述一段故事。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三个要点:一是把一首诗词当作作者在讲述一段故事、一段情感体验;二是展开充分的想象和联想,构建画面或场景;三是诗词语言凝练,可采用疏通文言文的方式展开故事情节,与作者进行对话。
综上所述,要使传统文化逐步渗透到高中语文课堂中,教师首先要了解当前教学中的弊端,求真务实地去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和实施措施,合理设计教学过程,营造轻松偷快的学习氛围,增强学生上课的专注力,用文学作品的独特魅力逐步吸引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气息,使得学生能够在高中语文知识学习中潜移默化的接受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提升学生良好的语文学科素养以及综合学习素质。同时,我们需要对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渗透教育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进行持续研究,我们拟在作文素材、文化实践活动、吟诵教学、群文阅读等方面植入更多的中华传统文化元素。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微信扫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