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良好的预习,是学好语文的一个制胜法宝。可惜我们所看到的是,很多孩子没有预习的习惯,即使有一些学生有预习,也只是读一遍课文、标标段号、解决生字词诸如此类的简单预习,达不到我们预期想要的效果。
关键词:培养兴趣 预习重要性
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一直是当今所有语文教师的追求方向。学习中我们不难发现,平时语文成绩优秀的学生,他们都有一个很好的习惯——课前预习。课前预习,犹如体育锻炼前的热身运动,热身热好了,锻炼的时候就不会扭伤、拉伤,还可以使我们的身体锻炼收到更好的效果。可以说,良好的预习,是学好语文的一个制胜法宝。可惜我们所看到的是,很多孩子没有预习的习惯,即使有一些学生有预习,也只是读一遍课文、标标段号、解决生字词诸如此类的简单预习,达不到我们预期想要的效果。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学生自觉预习课文的习惯呢?
一、培养学生自身对语文的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当你乐于做某事时,必然能从“乐”中取得力量,让自己更加专注于做这件事,也更加容易成功。那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呢?首先让学生多去参加有关语文的游戏,比如演讲、写作、书法、猜字谜等比赛,利用学生对比赛的胜负欲,激励学生专研语文知识,从而产生兴趣。其次在学生语文成绩进步的时候去表扬鼓励他们,让学生在进步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第三成为学生们喜欢的教师。作为学生很容易因为喜欢一个教师而更加认真地学习教师所教的课程,只要教师对学生保持关心理解的态度,和学生成为朋友,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友好,学生喜欢上教师的同时也会喜欢上学习语文。第四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有趣的图片和文字相结合,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在思想上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
课前预习是十分有必要的,没有预习,学生对所学知识是陌生的,这样听课就带有盲目性,抓不住教师讲解的重点、难点,分不清主次,或者学生在听课中跟不上教师讲课的思路、进度,容易让学生思想走神,或者学生思维处于停止状态,处于被动的听课,时间长了学生就会对教师产生厌倦、抵触情绪,进而失去学习的兴趣,。高效率的学习就要从预习开始。如果你预习得好,课堂效率就高,会的就多。课后复习的压力就小。反过来,如果没有预习,课堂效率就差。只有预习了才能带着问题去听课。据专家统计,不带着问题去听课,听课效率只有30%;带着问题去听课,听课的效率可以提升到70%—80%。
指导学生掌握良好的预习方法。
每个阶段的学生,由于语文基础不一样,掌握的重难点不一样,预习的内容和要求也应有区别。八年级学生对语文的学习能力已经有了一定基础,所以,八年级在进行课前预习时,不能再停留在简单的标段号、解决生字词上。那么,八年级学生该怎样进行课前预习,才更有效率呢?
首先要统览整个单元。预习课文前先要搞清楚这篇课文是在哪个单元里,这一单元是关于哪方面主题的,主要涉及哪些知识,需要达到怎样的目标。比如预习《中国石拱桥》,学生首先要明白,《中国石拱桥》在第五单元,这一单元是介绍中国建筑、园林、绘画艺术的说明文,学习这一单元的课文,我们要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了解文章是如何使用恰当的方法来说明的,还要体会说明文语言严谨、准确的特点。这样,学生在预习《中国石拱桥》的时候,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了。
其次通读课文2-3遍。通过读课文,一方面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更重要的是通过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搞清楚课文写的是什么内容,如《中国石拱桥》,通过读课文,学生应该知道本文给我们介绍的是“中国的石拱桥”,里面主要写到了赵州桥和卢沟桥,还写了中国石拱桥取得光辉成就的原因,以及中国石拱桥的发展。学生通过读课文,还可以给课文列个大致的提纲,就是小学时候常做的分段、归纳段意、归纳中心等。
第三、作好标记。学生在读课文的时候,可以把自己觉得重要的内容以及不理解的内容勾画出来。建议学生在勾画的时候用双色笔。没有问题的知识点用黑色的笔做个标记,上课的时候跟着老师过一遍就行了。预习过程中觉得有疑问的,用红色笔做个标记,上课的时候就重点去听,认真去听。
第四、浏览一下课后的习题。每一课后面都有课后问题,带着这些问题到原文当中找答案,既能帮助我们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还能告诉学生还有哪些知识还没弄懂。
叶圣陶曾说过,“从小学教师到大学教授,他们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身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学生养成政治方面文化科学方面的良好习惯。”从中可以知道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好知识的一大推力。语文的学习是长期的,所以学生也需要将适合自己的预习学习养成一种习惯。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微信扫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