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育具有为社会培养人才的社会功能,社会资源的分配往往会将新的科技成果引入教育领域,为教育服务。所以,近年来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主要载体的现代教育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教育活动之中。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之下,新的交流媒介不断出现,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语言文字的规范都带来了新的挑战,这也就对人们运用语言文字和文化选择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所谓的传统文化教学的现代化,即是用现代化的语文教学理念、现代化的教学设备、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热爱语言文字并能独立运用语文作为表情达意、交流沟通的工具。笔者将从以下几方面阐释信息时代传统文化教学现代化的必要性,以及如何在传统文化教学中融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为教学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语文教学;教学手段;现代教育技术
一、传统文化教育现代化的必要性
现代教育技术,是指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的过程和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和实践。在信息社会里,人们无论是对自然社会还是人文社会的规律的认识要比以往的社会更加深刻,伴随着而来的是理论应用于物质生产的转化周期大大缩短,必然要求人们善于学习新东西、更新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素质教育的开展以及在学生多元化发展的需求之下,一味在教学中坚持用传统的粉笔加黑板的单一教学模式,那显然是不符合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时代要求的。若想完成传统教学模式的向素质教育的过渡,这就需要高速度、高效率的现代化教育与以“学生为主,教师引导”的课堂的高度配合才能使一堂课紧凑而又生动。
(一)充分利用视频资源,直观形象感染,促进智力发展
在语文教育中主要是用语言文字来进行教学的,这是最主要最基本的途径和方式,但还是有许多辅助的语文教育方式,如多媒体。现代语文教学媒体运用得最多的是幻灯机、录音机、计算机、投影仪等多媒体,它们集文字、图像、音频于一体,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师教学提供了基础的应用设施,是教师教育课堂的辅助工具,将课程内容以媒体化的形态显示处理,为学生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受到直观形象的感染,增强对课文的感知效果,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学习、交流、讨论、探索的工具,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例如在《济南的冬天》的学习中,教师提出要求:根据第一段,概括济南冬天的特点。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看录像,具体地感受济南的冬天和北中国的冬天、伦敦的冬天以及热带的区别。让学生直观感受,可以帮助学生更直接的理解文本,抓住不同地方冬天的特点。再者,学习《沁园春▪雪》的时候,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使从未见过雪的孩子犹如有置身于“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美景之感。“多媒体教学的直观效果、画面转换速度、信息的承载量、条分缕析的明快、震撼启示之深都是多媒体所具有的独特优势”。这要比传统的教师口头讲述,粉笔加黑板模式要有趣得多。当然,如果一味过度地使用多媒体而忽略作品本身内涵意蕴的表达,教学效果可能也就不尽人意,教学有自己本身的机制是多媒体无法比拟的,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才能呈现出一堂完备的课。
(二)提高教学效率,增加课堂容量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自身备课、课上讲解与板书来为学生传授知识,而这种模式容易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效果往往不是很理想。在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之后,教师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资源把枯燥的文本知识,分解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把以往需要几课时甚至一周才能讲完的内容形象化的呈现在学生面前,从而节省大量的教学时间,学生也乐于接受。在讲授《皇帝的新装》这篇童话故事时,教师播放皇帝在街上游行的片段,将皇帝与大臣滑稽的形象通过动画展示出来,给学生以形象感染,当小孩子说出真话“皇帝并没有穿衣服”时,其大人的害怕、恐惧,大臣们的虚伪夸赞与小孩的天真、诚实相对照,使学生从表面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理解的深度,这种效果的表达仅凭讲解是难以达到的。多媒体视听结合的采用,接受的信息量和记忆的牢固程度都超过了单项感官接受的频率。
(三)激发学习兴趣,营造氛围
在初中阶段的学生,心智稍欠成熟,好奇心重,自律性不够很难专注在语文知识上的学习,而在以往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下,学生极易出现厌恶情绪,甚至抵触这一学科,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感兴趣的事学生会乐此不疲,全身心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出现则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刻板的书本知识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用生动的场景调动学生的情绪,增强课堂的趣味性,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主动探究学习,营造出和谐有序的教学课堂氛围。在《安塞腰鼓》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上课时播放一段腰鼓的表演片段,引起学生对安塞腰鼓表演场面的兴趣,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安塞腰鼓演奏时气势恢宏的壮观场面。教授手段的现代化使语文教学有着得天独厚的教学条件。
二、语文教学手段现代化的使用原则
(一)目的性与计划性相结合
上课前根据教学目标而选择合适的现代化辅助工具,以避免盲目性;再者,根据课文内容、教材情况制定具体的教学内容,保证整体的协调统一,以此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最大限度的提高教学效果。
(二)多种媒体结合运用——视、听、读、写有机结合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学情、文本内容来选择合适的媒体教学。听、说、读、写是整个语文教学中的一个原则,现代语文教学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提供的便利条件,根据课文内容把形与声、动与静有机结合,多媒体综合运用,引导学生学习。在传统文化教材中有许多篇目是节选于古代经典名著,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刘姥姥进大观园》就可以采用视听媒体来提供相关教学背景、展示课文情节,使学生在心中对人物形象有一个大致了解。
三、语文教学观念的现代化
传统文化教学的现代化,除了教学设备与教学手段上的现代化之外,还得要有现代化的教学理念才能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中,紧跟上时代的步伐。“教育观念的现代化是语文教育现代化的灵魂,没有现代化的观念,就谈不上语文教育方式和手段的现代化”。2014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看望师生时指出,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教师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因此,要做一名符合新时代要求的语文教师,就必须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
教育的根本价值在于促进人的发展。于漪曾指出:“学语文不是只学雕虫小技,而是学语文,学做人。语文教育就是教文育人,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与结晶,教学生学语文,伴随着语文文字的读、写、听、说训练,须进行认知教育、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除了要群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教师一定要站在“育人”的高度来看待语文教育,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语文教育多方面的育人功能。
在传统的教育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而在现代语文教育的观念之下,是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确立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教师是教学的指导者、调节者、群体领导者、诊断者等多重角色与一体,不再是传统课堂中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统治者”,而应坚持“因材施教”以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尊重学生的主体人格,这才是一个拥有现代化教学理念的新时代教师。
结语
总之,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师教学提供了有效便捷的教学资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身心发展规律,通过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和现代化的教学工具以及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语文教学理念,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探究创新,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对不同教学内容多媒体的选用也有所不同,要有效地将多媒体技术创新性、现代性与语文传统教学中优秀的教学经验相结合,让课堂更加生动有趣,做到课堂“说话”,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为语文课堂教学提供质量保证,为语文教学事业添砖加瓦。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微信扫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