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鉴赏和文化传承与古典文学教学的探究
泸县石半丁名师工作室
摘 要:新高考语文学科把考查学科素养和核心价值提上了历史日程,而这两者均聚焦于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方面的能力。这给高中语文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也给古典文学教学带来了机遇。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结合古典文学课程特点,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挖掘爱国情怀与民族精神,挖掘传统美德与道德修养,挖掘生命意识与生命价值,培养审美鉴赏与创造的能力,肩负起文化传承创新的使命与职责。
关键词:古典文学 审美鉴赏 文化传承 挖掘潜能
新高考语文学科把考查学科素养和核心价值提上了历史日程,而这两者均聚焦于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方面的能力。这给高中语文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也给古典文学教学带来了机遇。因为以诗词曲赋、经史子集、散文小说为主体的中国古典文学博大精深、涵养深厚,所包含的人文精神是非常丰富的要包融爱国情怀、民族精神、传统美德、道德修养、生命意识、审美意识等等,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教学好古典文学有助于学生熏陶人文气质,积淀人文底蕴,提高人文素养,完善自我人格。一言以蔽之,能够提高学生在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方面的能力。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结合古典文学课程特点,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审美鉴赏与创造的能力,肩负起文化传承创新的使命与职责。
一、古典文学教学要有强烈的课程开发意识,挖掘文化精髓,让审美鉴赏序列化
中学教材中古典文学作品充分渗透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所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和整体的精神风貌,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核心与灵魂。在教学中,我们可以从爱国情怀、民族精神、传统美德、道德修养、生命意识、审美意识挖掘文化精髓,落实审美鉴赏与文化传承的职责和使命。
(一)挖掘爱国情怀与民族精神
自古以来,爱国主义是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基本主题之一,从屈原“虽体解吾犹未变”“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明志,到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呐喊;从东晋士人周颐中“风景不殊,举目有山河之异”的感慨,到郑思肖“ 胸中有誓深于海,肯使神州竟陆沉”的勖勉,从岳飞“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的自律,到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的抱憾;从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喟叹,到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誓言;从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迈,到秋瑾“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的豪言。这些爱国情怀成了贯穿古典文学之始终的主旋律,历代爱国文人围绕这一主旋律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教学中挖掘这些爱国情怀与民族精神,以满满的正能量进行文化传承。
(二)挖掘传统美德与道德修养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内容丰富,表现在古代文学作品中,主要有孔子“克己复礼为仁”的修养之美德;孟子的“吾善养浩然之气”的人格升华之美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忧民之美德;有“不信不立,不诚不行”“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诚信之美德;有“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的仁爱之美德;有“卧冰求鲤,芦衣顺母”的孝悌之美德;有“囊萤照书,凿壁偷光”的好学之美德;有“程门立雪,立雪求道”的尊师之美德;有“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勤俭之美德;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诚之美德;有“人必自悔然后人悔之”的知耻之美德。这些传统美德,早已成为人们为人处世的基本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是学生形成审美鉴赏能力和习得文化传承的宝贵财富。
(三)挖掘生命意识与生命价值
古代文学作品中还有较高层次的、积极的生命意识。他们不仅意识到生命之短暂,还意识到要在有限的生命历程中实现生命之价值。屈原喟叹“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而砥砺前行,《古诗十九首》里“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看似享乐,实则旷达。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实现了生命的不朽。曹操在感叹生命之短暂的同时,道出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信心。王羲之“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抨击了甚嚣尘上的消极颓废的生死观。李白质疑人生道路“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没有气馁,而是唱出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无比自信的强音。苏轼“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一扫阴霾,悟出了旷达博大的人生观、宇宙观。
二、怎样将古代文学教学与文化传承创新有效地结合起来
(一)教师要在古代文学教学中树立文化传承创新之理念
当代中学生大多最初对古代文学认同感不高,心理上有一种文学代沟式的“畏难”情绪,加之在古代文学的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教学手段与方法陈旧、古板,缺乏生机。教师对传授文学常识乐此不疲,这样一来,学生不仅学不到本属于文学本身所蕴含的人文精神、美学内涵及文化价值等,而且还视这样的课堂为枯燥乏味的代名词,从而失去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因此,教师要在古代文学教学中树立文化传承创新之理念,淡化古代文学知识的灌输,要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对作品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与美学内涵等进行充分挖掘,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对作品人文精神与美学内涵等的感悟上,使中学生从古代文学作品中汲取到中国传统文化中良好的心理品质,从而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与审美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完成文化传承与创新。
教师在深度备课、强化知识点传授的基础上,要尽可能地增加教学互动环节,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真正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落到实处。还可以采用小组讨论、小组背诵竞赛等方式进行课堂互动。除了增加教学互动,教师在上课时还需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比如吟诵式教学、小组试讲式教学、情景式教学、插播影视作品。
(二)同时,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阅读古典文学作品,帮助学生了解文学作品所蕴涵的审美价值
教师在指导学生感悟文学作品之时,要求学生既要能真正进入文学作品之中,又能跳出文本之外,将文学作品与作者、时代联系起来,进行延伸性阅读,力争达到能够对文本的人生价值取向、社会意义、审美价值等作出分析和判断。阅读《论语》,悟出“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论断,联系时代环境,小至安身立命、为人处事;大至定国安邦、兼济天下,加以比对。阅读《世说新语》感受建安风骨、魏晋名士随性自然的人生境界。阅读《春江花月夜》学会鉴赏作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在描绘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学会鉴赏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 阅读《红楼梦》,指导学生应放置于具体的时代环境中加以考察,才能真正准确、深刻地认识这部长篇巨著为我们展示的社会生活、人物命运,以及包蕴于其中的复杂的审美内涵。
(三)合理运用多媒体,让课堂教学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师在教学中合理运用图片、音频、视频等,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古代文学的兴趣,而且能使课堂生动活泼,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音频的运用,古代文学与音乐的关系源远流长,先秦时期的文学即“诗乐舞”一体,乐府词曲皆能吟唱,快意吟诵亦能起舞。教学婉约派宋词可播放《雨霖铃》《独上西楼》《钗头凤》《月满西楼》《长相思》等音乐给学生听,引领他们在音乐中回归一片古典的缠绵宁谧;教学豪放宋词可以播放《满江红》《破阵子》《永遇乐》等音乐给学生听,让学生悟出作者壮怀激烈、满腔热情的情愫。在讲到《红楼梦》时给学生唱《红豆曲》《枉凝眉》《葬花吟》等,让学生体会未吟先涕垂的苦涩与辛酸。插播《大唐诗圣》杜甫吟诵《佳人》片段,会有学生黯然垂泪,获得一种心灵的感悟,然后播放西汉李延年的《佳人曲》,两种迥异的风格,学生对比鉴赏,收获颇多。
(四)最后,在审美鉴赏和文化传承创新方面,教师也应该努力提升自身素质
教师要有比较过硬的古典文学功底,才能担当培养审美鉴赏与创造的能力,肩负起文化传承创新的使命与职责。教师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对审美内涵的挖掘,都需要通过优美的语言表现出来,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通过感染而产生强烈的心灵震撼和共鸣,从而激发出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审美想象,真正领悟到古代文学作品中所包含的传统文化之精神。这既需要教师自身古典文学功底作支撑,也需要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课堂教学艺术,唯有如此,课堂教学才能促进学生个性情感的解放,才能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从中领悟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与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从而真正实现以文化育人之目的。
在近两年的教学实践中,通过对部分班级古代文学经典阅读情况和课堂教学效果进行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学生学习上存在的问题和教师课堂教学的不足。面对这些现实问题,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古代文学教学改革,教师应更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环节,增加课堂互动,变化教学方法,以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新高考语文学科高度重视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能力的考查,对我们今后语文教学具有导向性和方向性作用。当然,我们在教学中也要肩负起文化传承创新的神圣使命,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要以自己的艰苦努力,挖掘古代文学中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文化传承创新中作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中国历代文学精华译注》(湖南出版社)
《诗词名句鉴赏辞典》(新疆青少年出版社)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微信扫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