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古诗文教学中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探究
泸县石半丁名师工作室全体成员
摘要 以探究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观作为高中古诗文教学传承传统文化的切入点,寻找有利于高中古诗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方法与策略。我们通过分析并分析古诗文教育的历史和现状,认识在高中古诗文教学中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高中古诗文教学 传统文化 教学探究 策略方法
正文
古诗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古诗词本就属于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古诗文教学融入中华传统文化,不仅可以丰富古诗词教学的内容,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古诗词学习兴趣,长远来看,这对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升大有益处;其次,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高中古诗词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同时,通过融入中华传统文化,可以加强高中生对本民族文化的学习,提高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感悟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产生强烈的爱国情怀,可以有效地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
一年来,针对“高中古诗文教学中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这一课题进行了一定的探究,些许为高中语文教学传统文化的渗透和传承带来启示。
一、农村高中古诗文教学所存在的短视现象
就目前农村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的现状看,中华传统文化并没有在高中古诗文教学中得以有效的渗透,主要是在这个重要板块教学上还存在一些短视行为,削弱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与传承。
(一)古诗文教学定位不当,有短视倾向
长期以来,由于受到考试的影响,古诗文教学一直偏重于掌握虚实词、特殊语法现象和文句翻译视为古文教学应达到的终极目标。对其教学方法的探究,常常采用“解释题目--读通诗句--分析字词--串讲诗意--总结思想”的五步灌输式教学法,使古诗词教学仅仅停留在"解释"的层面上,以致原本完整和谐、充满活力的诗词艺术在教师逐字逐句的解说中成了枯燥的文字符号。
(二)教学内容与课本脱离
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往往重视对古诗词内容的讲解和分,忽视了其中思想和情感的解析与体验,导致古诗文的文学特征和文化内涵无法展示出来。空洞的分析内容,对传统文化的融入和渗透产生了阻碍,难以让学生领悟传统文化的内涵和魅力,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也有不利的影响。
(三)教师自身的知识储备和文化底蕴还不够充足
俗话说,教师教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教师不仅要通过自己掌握的知识去影响学生,还要通过自己的人格魅力和道德修养去感染学生。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更应该是闪烁着人文精神光芒的文化传承者,他应该以个人魅力吸引学生关注传统文化、热爱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因此,我们教师必须具备较深厚的文化底蕴,多读蕴含着民族智慧的经典作品,并不断思考,在积淀传统文化素养的同时,也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解读能力,不断完善自身的人文思想和人文素养,从而更好在高中古诗文教学中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
二、古诗文教学中弘扬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效策略方法
一年来,针对“高中古诗文教学中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这一课题进行了一定的教学研究,在高中语文古诗文群文阅读教学有效策略基础上,探讨出归纳梳理高中古诗文中包含的传统文化内涵与价值观、吟诵教学法、古诗文改写再创作等有效策略与方法。
(一)归纳梳理高中古诗文中包含的传统文化内涵与价值观
当代学者张岱年在《中国文化概论》中对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与价值观,提炼了“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有为、贵和尚中”的观点。对我们深入探究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指明了行之有效的途径。
1.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主力是儒家思想,其民本思想影响深远,高中教材中有《寡人之于国也》《孟子见梁惠王》《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过秦论》《阿房宫赋》,均表现了“民为贵、社稷次之,群为轻”的民本思想。
2.赤胆忠心的家国情怀。
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能得以延续下来,与仁人志士及广大民众秉承忠贞不渝的家国情怀密不可分,甚至是一个重要因素。纵观高中古诗文《苏武传》《离骚》《无衣》《采薇》《烛之武退秦师》《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廉颇蔺相如列传》等无不充满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情怀。
3.天人合一的和谐理念。
中国古代士大夫阶层纠结于人生和仕途的愿景与现实矛盾时,往往会寄情于山水田园,如《归去来兮辞》《赤壁赋》《滕王阁序》《念奴娇·赤壁怀古》《兰亭集序》《逍遥游》《春江花月夜》《明月几时有》等篇章,士大夫们在畅叙幽情中便产生一种天人合一的自然审美情趣,并形成独特的审美与文化。
4.舍身为国的担当精神。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底色是崇尚责任与担当,这种敢于任事担当的精神在高中语文课本中也多有体现,如《离骚》《苏武传》《荆轲刺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烛之武退秦师》《蜀道难》等,这些作品中的人物展现出坚忍不拔、威武不屈、舍身为国的担当精神。
5.皓首穷经的治学精神。
中华传统文化之中有一股精神力量,激发着读书人在青灯黄卷中奋发有为,那就是治学严谨的精神,高中古诗文中的《游褒禅山记》《张衡传》《石钟山记》《劝学》《师说》等,这种皓首穷经的治学精神让读书人树立起坚定的意志力。
6.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刚健有为,这是中国历代仁人志士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高中语文教材中《苏武传》《短歌行》《滕王阁序》《定风波》《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篇章是中华民族刚健有为、积极进取的游离见证。
7.恬然旷达的处世哲学
人生在世,不如意者十之八九。中国古代众多有识之士既有艰苦入世的心灵历程和清苦出世的豁达情操,“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高中语文课文中.《赤壁赋》《定风波》《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归去来兮辞》等千古绝唱,显现出在他们身上的文化灵魂和人格魅力对后世影响深远。
当然,高中古诗文中不仅局限于蕴含以上几种典型的传统文化,还有许多的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也值得我们关注,如《师说》中体现的尊师重教精神,《陈情表》中体现的忠孝精神,《廉颇蔺相如列传》中体现的包容精神,《北风·氓》《孔雀东南飞》体现的追求平等和冲破传统思想束缚的精神等等。
(二)尝试实施吟诵教学法,促进古诗文吟诵教学课堂变革
1.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门径和抓手。
平长仄短传古韵,诗词吟诵送新风。古诗文吟诵是学生学习古诗文最原始也是最好的学习方法之一,可以让学生领悟到诗文的丰富内涵,体味到其韵外之致,得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感和体验。吟诵不仅有旋律和节奏,对记忆背诵有极大功用,而且其读法遵循古诗文的声韵格律,有助于深入理解和内化体会,是提升古诗文教学质量和经典诵读水平的高效方法,也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门径和抓手。
2.传统文化在吟诵教学中演绎,潜移默化中传承。
古诗文诵读教学,以其声情兼备的独特的方式,创造性地再现作品,还原生活,拉近与古人的距离,与之气息相通,从而为课堂教学注入更为强烈的古为今用意识、更为浓烈的人文色彩,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优秀的品质时时激荡着学生、滋养着学生的心灵,陶冶着学生的情操,使学生的精神得以净化,道德得以规范,品质得以高尚。
3.古诗文吟诵的规则与要领
我们在教学中尝试了按古韵吟诵《将进酒》《春江花月夜》《琵琶行》《短歌行》《夜雨寄北》《声声慢》《峨眉山月》《登高》等名篇,并总结提炼了“平长仄短,入短韵长,平低仄高;依字行腔,依义行调”的吟诵要领。
三、尝试古诗文改写再创作。
诗文改写是一种再创作。古诗文教学中,将古诗文改写为绝句、律诗、古体诗和词,将古诗词改写为文言文,这是一个很好的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手段。改写就是在原著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古诗文改写就是将学生积累的古诗文中最精华的篇章进行再创作,这样既重视储备积累,又引导学生表达;既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性思维,又落实了学生书面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既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有,又真正的丰富了学生的写作技巧。一次古诗改文的创作就是一次古典文学和现代白话文的双重体验,一次古诗文究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的双收生。改写过程也是学生翱翔与古诗文中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我们在教学中将李商隐的《锦瑟》一诗作了改写再创作,下面展示课堂教学中的学生作品:
(一)青铜版:
1.七绝: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2.五律:锦瑟五十弦,弦柱思华年。晓梦迷蝴蝶,春心托杜鹃。月明珠有泪,日暖玉生烟。此情可追忆,当时已惘然。
(二)白银定制版:
人生是锦瑟演奏的一曲乐章,凄凄遑遑。它有庄周化蝶的愉悦欢畅, 也有醒时的失落迷惘。它有望帝啼鹃的执着痴迷, 也有他的悲凄惆怅。人生纵有沧海明珠的光华, 却难耐沧海遗珠的感伤。 理想彼岸虽烟波微茫。但我们仍应扬帆远航,乐音渐起,往事成殇。 涕泪滂沱,泪湿衣裳。
(三)黄金版:
锦瑟蝴蝶已惘然,无端珠玉成华弦,庄生追忆春心泪,望帝迷托晓梦烟。日有一弦生一柱,当时沧海五十年。月明可待蓝田暖,只是此情思杜鹃。
结束语: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是渗透并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效路径,融入中华传统文化,并将其合理的落实到古诗词教学中,对学生的古诗词学习以及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继承和弘扬均有重要意义。高中生在古诗文学习中汲取古人之精髓,树立目标和志向;同时,也能将传统文化内化为学生的人格、气质、素质,让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充盈胸中,有了文化自信,自觉地承担起弘扬传统文化的责任。
今后,我们还要就中国传统文化对古诗文教学的影响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通过文献分析,提炼出文章包含的某种特定的文化内容;再将现有的教案进行分析,拟出一个切实可行的新教学方法。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微信扫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