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培育文化自信策略研究
四川省泸县第四中学 邓涛
内容摘要:教学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兰亭集序》《赤壁赋》《游褒禅山记》三篇古代山水游记散文,在处理语文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在古代经典文章的学习中提升文化自信:一是领悟生命的意义,早作生涯规划。二是勇于直面挫折,学会换个角度看问题,保持自信乐观的生活态度。三是明确生涯目标,行事当“尽志”而“无悔”。四是“深思而慎取”,走稳漫漫生涯路。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课堂教学 培育 文化自信 策略研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安排了《兰亭集序》《赤壁赋》《游褒禅山记》三篇古代山水游记散文,它们借游赏之事,探索生命的意义、治学的道理。作为学生人生道路上摆渡人角色的老师,尤其是作为语文老师,有责任有义务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建立起积极的生死观,培养学生直面挫折的勇气,掌握多角度看问题的正确的思想方法等,培育学生的文化自信。结合本单元教学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
一领悟生命的意义,认识中华经典名著对人生价值的影响。
古往今来,许多文人面对宇宙和历史时都会感叹生命的短暂,人生的无常。如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杨慎“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等。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在教学本单元前,就这一问题,我在班上作了个随机调查。有的说人生短暂当及时行乐;有的说生命只有一次要活得有价值;有的说多挣钱过自己想过的生活;更多的是一脸的茫然。生命意义是什么?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答案,也正因为这千差万别的人生才组成了我们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但并非所有的人生都是值得称道的。人到底怎样才能活得有价值?教学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时,我和学生作了这样的探讨:
1.提问:《兰亭集序》中王羲之批判庄子“一生死,齐彭殇”的消极生死观,认为“一生死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试问庄子是从什么角度看生死问题,王羲之又是从什么角度看生死问题?
讨论明确:王羲之是从生命的社会意义角度看生死问题,提出“生死亦大矣”“将以有为”的积极生死观;庄子仅从生命的生物意义角度看问题,将生命物化,认为生死都只是生命的物理转化过程,它们一样都是生命的存在形式。
2.王羲之认为“一生死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但没有具体说明理由,现在请同学们帮王羲之写一段批驳庄子的文字。限时6分钟。(即我们应当怎样看待生死?)
请学生展示成果:……
示例:古有庄子云:“一生死,齐彭殇。”这得到部分人的认同,但我不敢苟同,生死岂能相等?人生在世,当运用毕生所学服务人民、造福社会,实现生命价值的最大化。司马迁若不忍辱苟活,又哪有《史记》如日月光芒照耀历史长河?邓小平若经不起三起三落的折腾,又哪有现今的中华盛世?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同样是死,尚且有这么大的区别,更何况生死乎?
通过这样的引导,相信学生更能明白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该如何正确看待人生,如何更好的生规划自己的人生。是过及时行乐游戏人生,庸庸碌碌的过一辈子,还是让自己有限的生命绽放光彩,做些有意义的事情。每个人的人生之路的是自己选择的。生命的意义是什么?王羲之用他的书法给我们作了很好的诠释。希望通过这样的引导,能让学生多想想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早作人生规划。
二勇于直面挫折,学会换个角度看问题,保持自信乐观的生活态度。
世间从来没有一帆风顺的人生。在生涯旅途的各个阶段,每个人都会遇到这样那样或大或小的挫折。当遇到挫折时我们该如何才能走出人生的至暗时刻,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呢?这是我们每个人一生的修行。青年学生人生阅历尚浅,他们需要懂得如何去直面挫折,更需要有人告诉他们当遇到挫折的时候应该怎样去应对。要说这方面的人生导师,曾被迫辗转于“黄州惠州儋州”的大文豪苏轼当是不二人选。苏轼一生坎坷,却始终保持豁达乐观的人生大境界,他是怎么做到的呢?我带着学生从本单元的《赤壁赋》中是这样寻求答案的:
师:从文中看,苏轼由“乐”而“悲”,那么他的“悲”从何来?
生:一悲人生的平凡,功业无成;二悲个人的渺小,生命的短暂;三悲欲求仙而不得,仕途失意理想难以实现。
师:“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旗帜蔽空”,场面何等壮观,在江面上洒酒祭奠,横执长矛吟诵诗篇,一代枭雄何等气魄。一句“而今安在哉”?英雄豪杰不过是过眼烟云,随着岁月的流逝而灰飞烟灭风流散尽。贬谪中的苏轼哀叹:生命如此虚无,个人如此渺小,生命如此短暂,怎能不令人悲伤?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苏轼是如何走出悲伤情怀的?
生:苏轼举“水”和“月”为例,“逝者如斯”“盈虚者如彼”,由变者观之,生老病死乃人生常态。从不变的角度来看,人类像水和月一样,“而未尝往也”“而卒莫消长也”,是代代相传的,是可以永恒的,所以没有什么好悲伤的。
师:这种理性的思辨使苏轼更加乐观。既然万物都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那么用不着羡慕长江的无尽,哀叹人生的短促,而应该保持乐观旷达的心态。(过渡)解脱了,不羡慕了,那么再从哪里去找精神的寄托呢?
师:大家齐读“且夫天地之间……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在这段话里苏轼认为取什么,不取什么呢?
生:不取,“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即不争名利、随遇而安;取,清风明月,在享受大自然的美景中找到精神寄托。
师:换个角度看问题,心境往往就大不一样了。苏轼最终在哲学的领域中寻求到了他精神的永恒解脱,在大自然的山水中寻求到了他真正的生命价值和意义。从他多次遭贬的怀才不遇中突围出来。同学们,当我们遇到逆境时,该如何选择智慧的人生呢?
生:比如当我们考试考差了,难过是肯定的。但我们可以换个角度想,这是把我知识的不足暴露出来了,让我提前弥补,等到高考我可能遇到的问题不就少了吗。若能这样想,还有什么好纠结的呢?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我们才可能有下一次的好成绩。
师:著名的美学教授和著名散文家周国平说过这么一句话:“今天我活着,而明天我将死去──所以我要执著生命,爱护自我,珍惜今天,度一个浓烈的人生。今天我活着,而明天我将死去──所以我要超脱生命,参破自我表现,宽容今天,度一个恬淡的人生。”江水东流、明月长存,而我们的生命如此短暂,那么就让我们珍惜眼前、把握今天,微笑面对挫折,乐观面对困难,创造生命的价值,在历史的天空中留下飞过的痕迹!
“态度决定高度。”对待人生的态度,直接影响着学生将来的生活质量程度。通过这篇课文,让学生能理性的看到世间万物,明白“变”与“不变”、“取”与“不取”的人生哲理。勇于直面挫折,学会换个角度看问题,是走出人生低谷,保持自信乐观的心态的一大法宝。
三明确生涯目标,行事当“尽志”而“无悔”。
英国有句谚语:无目标的努力,有如在黑暗中远征。这句话正是我们身边不少学生现状的写照,他们学习很努力,对人生目标却缺乏明确的规划。学习上或生活中一旦遇到点困难,就很容易丧失斗志。正所谓“胸中没有大目标,一根稻草压弯腰”。本单元的《褒禅山记》,作者王安石记述了自己一次没有尽兴的游历,曾为自己轻易地放弃而懊悔不已。并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启示:“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险远”,故行事当“尽志”而“无悔”。这正好能给学生上一堂生涯规划的课,让他们明白确立生涯目标的重要性,以及处理好“志”“力”“物”三者的关系对生涯规划的重要意义。课堂上我是这样来处理这个问题的:
师:反复诵读课文“于是余有叹焉。……此余之所得也”,说说对这段话的理解。
生1:王安石这段议论,意义深刻,既说出了不怕艰难,勇往直前,领略险峰上的无限风光的人生态度。也说出了“尽吾志而无悔”改革决心。
生2:王安石把游山(准确说是游洞)的成功归为三个条件:一是有志;二是有力;三是有物;三者缺一不可。但是他最强调的是志,在物和力允许的情况下,要“尽吾志而无悔”。
师:作者借这篇游记,向我们说出了他对待成功和失败的态度。那么在王安石看来,一个人做事的成功和失败,怎样的归因才有意义?
生3:“多为成功想办法,不为失败找理由。”……
四“深思而慎取”,走稳漫漫生涯路。
《游褒禅山记》中,作者不仅说明了无论是建功立业、治学或是办其它事情,都要矢志不渝,人尽其力,物尽其用。还有感于仆碑之“华山”音误,后世谬传“何可胜道”。作者用亲身经历告诫后人,治学当讲究方法,“深思而慎取”。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许多多东西都是需要我们深思慎取的。比如交友,就必须深思慎取,多交善友,远离损友。作为学生,无论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中,在面临各种选择时,必须思而后行,才能避免做出蠢事,做出错误的选择而懊悔不也。凡事多想想,提前做好生涯规划,“深思而慎取”,走稳人生的每一步。
本单元的三篇教材选用的都是历史经典名篇,每一篇都闪耀着儒释道等光辉的思想。无论思想境界上还是学习生活中,都能带给学生文化自信的诸多启迪。语文不仅是一门基础学科,更是一门生活的艺术,语文老师除了“传道受业解惑”外,也要让学生通过语文的学习,交给他们一把开启智慧人生之门的钥匙,引导学生做好人生规划,对生活充满自信,在人生路上少走弯路,努力实现人生理想。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微信扫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