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语文文本解读的角度
泸县石半丁名师凿璞工作室 姓名:谢丹
摘要:语文课本是语文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是教师与学生对话的媒介,唯有教师正确解读文本才、潜心钻研教材,得出自己的见解和结论,形成较好的教学设计,才能提高阅读教学效率,使阅读教学成为言语感觉和言语智慧的传递,成为唤醒和点化学生的言语悟性和灵性的过程。文本解读是一个教师文本解读能力高低的直接体现,而文本解读能力的形成需要一起漫长的过程,但文本解读角度相对而言是比较确定、明确的。对语文教材中课文的解读角度进行分析和总结,可以使老师尽快走进文本,找到切入点和值得讲的“点”,而不是束手无策;这将有效弥补老师在文本解读能力上的欠缺,同时,为老师解读能力的形成和提高积累经验。
关键词:语文文本 解读能力 解读角度
作为语文老师,要想上出一节精彩纷呈且触动学生心灵的课,就要求老师在课堂上讲出精彩而独到的内容,而老师要想能讲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就必须具备较强的文本解读能力。文本解读能力是语文教师的看家本领,它是一种高于一般解读能力、带有语文教师专业特点的特殊解读能力,是阅读者语文素养,鉴赏水准、知识能力、人文精神、逻辑思辩等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现代优秀语文教师要有比教学大纲的范围广泛得多的学科专业知识。不仅对语文教材和教学内容,对古今中外包括当代最鲜活的各种文学理论和作家作品,都要十分熟悉和了解,而且还应广泛涉猎如哲学、艺术、宗教等社科领域,甚至一些自然科学领域;不仅要要成为本学科的专家,而且应当使自己成为“杂家”解读文本自然游刃有余,信手拈来。只有这样,讲课才能如同的学生交流,在亲切自然中一步步引导、推论和深入,才能引起学生的心理共鸣,激发学生参与的欲望。[1]作为语文教师,应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建立自觉的期待视野,形成多元的文化视野,使自己置身于更为广泛的文化背景之中,从而在面对一个文本时,就可以把文本和自己储备的知识形成“连接点”,触类旁通,进而做到融会贯通,多角度、个性化地解读文本,形成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思路。
文本解读能力需要一个漫长的积累与提升的过程,这需要老师有较强的自主意识,能不断地学习、积累和思考。对于老师来说,拿到一篇课文,先不看教参和各种资料,面对教学文本,积极调动自己的阅读经验和积累,把文章认真诵读几遍,对文本围绕三个问题去思考:文章写了什么?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具体来说,可对文本进行如下提问:文章的基本思路是怎样的?主旨大意是什么?文体样式有哪些值得注意的地方?文中运用了哪些手法?好在哪里?哪些地方一时不理解或理解上没有把握?……在提问和分析中,形成自己独立的分析,得出自己结论;然后再去看教参,查找各种资料,对自己的见解和结论加以印证、修正和提高,获得对教学文本比较深入的理解和把握。这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过程,充满发现的喜悦,增强老师的自我效能感。同时,老师应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积极地反思,找出自己解读文本时的优点和不足,积累经验和教训。总之,课前的独立解读和课后的反思,能使教师的技能、方法和眼光在文本磨砺之下变得娴熟、快捷而又敏锐,久而久之,文本解读能力就能得到有效的提升。
虽然文本解读能力的形形成是老师比较长期的成长历程,需要老师在主观上做出长期\持续的努力。然而面对一篇课文,值得讲的“点”和内容是比较宽泛的,但从宏观上看,对文章解读的角度相对而言却是比较确定的:如从文体角度分析课文,从作者及其背景知识讲解,从文章主题加以延伸,从文章的字词句等细节入手,对文章进行文史哲方面的拓展……诸如此类,每篇文章都可以从这些概括性地角度和思路上进行品析。如果说每篇文章具体的教学内容是“个性”的话,那么文本解读角度就是“共性”,即从众多文本解读中抽象出来高屋建瓴的思路和方法。正如特级教师肖家芸在谈到自己教学时说: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首先体现在教材处理的“精彩”上,备课“精彩点”,上课才能“巧拨动”。[2]要想教材处理的精彩,首先就应清楚可以从哪些方面对教材进行解读?所以说,总结文本解读角度,可以让我们能从理性的高度去关注文本,为老师解读文本提供思考的思路和角度。熟悉并掌握一些常见的文本解读角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老师在文本解读能力上的缺陷,让老师尽快走进文本,找到可以教学的“点”,从而形成比较合理的教学内容。
在观摩了名师们大量优秀的教学实录和教学视频后,并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常用到的文本解读角度,有如下五个角度:
一、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出自《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知人论世”原是诗歌鉴赏之法,指了解一个人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背景。我们把它借用到阅读教学文本解读的领域源自于作者的作品总是反映一定的时代和生活,并在作品中隐含个人的身世际遇、文化价值理念。解读文本时,联系作者身世际遇及创作背景,以达到将文本置于作家的整体风格之下,进而充实文本的高度与厚度。在卢老师所上的这一节《记承天诗夜游》,老师就介绍了苏轼的人生经历、遭遇和他在诗、词、文、画等方面的成就,这让学生对苏轼的人生际遇和精神状态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为后面体会文章的“闲情”奠定了基础。
但值得注意两点:一是教师解读文本时将文本置于作家所处的时代背景或生活际遇,并非要在教学中全盘告知学生,应该有所侧重,在教学中,有选择性地介绍作家的情况,因为比“艺术性”更为重要的是“科学性”,所以语文课就应该像语文课,过多的涉及历史背景知识,则有将语文课“历史课化”的倾向。二是教师最好不要以“介绍作家”的方式简单地将背景知识告诉学生,而应找寻最佳时机,融合于对文本的体验感悟中。这样,学生对背景知识的认识才能深刻,也才能更好地结合背景知识去理解课文内容及其深层意蕴。
二、文体层面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和《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文体的表述有这样一些话:“在阅读中了解叙述、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能够区分写实作品和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3]众所周知,文章体裁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应用文;又可以分为诗歌、小说、散文和戏剧。所谓从文体角度的解读方法,就是十分准确、全面地把握各种文体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写作方法,再根据这个特征和方法来解读各种体裁的文章。提到小说,就会想到小说三要素及其情节发展;拿到议论文,则可围绕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进行分析解读。从文体角度分析文章,是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常识,也是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用得最多、用得最得心应手的文章解读方法。要想能得心应手地从文体角度分析文本,首先应该充分了解每种文体的特征。
老师执教《记承天诗夜游》时,带领学生从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去关注课文,并让学生联系之前学习过的《桃花源记》,来加深学生对记叙文的了解。荀子的《劝学》、贾谊的《过秦论》以及苏洵的《六国论》都是议论文的典范之作,就可从议论文的三要素去解读文本。像这样,从文体的角度去解读文本,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在各种文体的学习中,通过比较对照,能让学生更清晰地分辨文体特征与作用;从而在作文写作中,学生能根据作文题目和要求,有意识地去选择相应文体,规范自己的构思和写作内容,写出具有文体特征的文章,而不是“四不像”。
三、语言层面
所谓从语言角度关注文本,主要是从语音、词汇、句子以及语境等角度入手。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里讨论的语言层面即属于语文的工具性。文学作品都是用语言文字记录的,如果把思想内涵比作作品的灵魂,那么语言则是作品的外衣,有的文学作品为人所知,或是因为高贵的灵魂,抑或是因为外衣的美;而成为教材的文学作品往往是二者兼而有之。在这个部分我先谈语言,下一个部分再谈作品的文化内涵。在众多体裁的课文中,“外衣”最值得玩味和品析的是古文(包含多种文体)、现代散文和诗歌。
古文是指文言文形式的文体,以少量文字承载大量信息的一种文体;文言文在生活内容和语言形式两方面同现代语体文存在着时代的距离和差异,所以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难度较大。而要学习文言文,读懂文章内容,首先要解决的是文言字词句的问题,只有知道了字、词语、句子的意思,才能读懂文章的意思。很多老师讲文言文,都会讲到字词,有的老师是课文一开始,就干瘪瘪地给学生翻译全文,讲到重点字词就让学生记下来,整堂课就显得很死气沉沉,学生听得累,老师讲得也累。而有的老师则能很巧妙地在内容中把古诗词串讲起来。
短小优美,生动有趣,是“集诸美于一身”的文学体裁,而它最主要的美之一便是语言。宗璞的《紫藤萝瀑布》,朱自清的《春》、《背影》和《荷塘月色》,老舍的《济南的冬天》,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等等,这些散文的语言都是值得老师和学生品味学习的。至于诗歌,不论是古代诗歌还是现代诗歌,其语言都是教学的重头戏,也是考试的必考点。不同的诗人,不同时期创作的诗歌,往往都表现出自己与众不同的风格,这就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归纳和总结。
四、文化角度
能入选语文教材的文章,都是千挑万选出来的精华和典范。这些作品通过文章的语言文字、传统习俗、科学技术、文化艺术以及作者和作品中人物形象的精神,显示其深层的文化底蕴。它决定着文本的内容本质、表现特征和解读方向。只有揭示了文本的丰富的精神世界和文化视野,才能真正深刻地理解和认识文本。
有老师在《记承天诗夜游》一课的最后,引导学生去关注苏轼的闲情和豁达的人生态度,这就将文章的学习上升到了文化的高度。而像这样能上升到文化层面的文本还很多:从讲《端午的鸭蛋》联系到中国传统节日和民间习俗;由《愚公移山》中看出中国文化中不畏艰难、坚毅执着的精神;从《云南的歌会》看中国民间文化的传承与现代境遇;在《荆轲刺秦王》的故事中,了解中国古代的侠义之士和侠义精神;韩愈在《师说》中提倡的虚心求学的品质;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倡导的“尽吾志”的顽强毅力;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表现出来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情操……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对语文工具性的教学,也应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的人文性,恰到好处地把文章中涉及的人文情怀和作品的文化内涵引入到课堂上,让语文之美尽情地绽放,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接受文化的洗礼和熏陶,提高的文化品位和文化素养,让语文教学发挥出应有的陶冶和育人功能。
五、对比阅读
比较阅读则是将作者其他阶段的作品,或是内容形式相近的或相对的两篇文章或一组文章放在一起进行对比阅读。在对比阅读过程中,对作品在结构、手法、主旨等方面的异同进行比较、鉴别,让学生在加深对作品认识的同时,开阔视野,活跃思想,进而达到提高阅读、鉴赏、写作能力以及语文综合素养的教学目的。
教材是教和学的媒介和载体,然而对于语文学习来说,仅凭一篇课文和一本语文书是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和文化知识迅猛增加的今天,老师们应树立起“大语文”的教育观念,正如语文课程标准里面描述的那样:只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只要“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只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的特点”的文章,都可以拿来让学生学习。有了这种新课程意识,老师在认真研读课本后,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去拓展有意义、有价值的知识,真正做到像窦桂梅老师倡导的那样:立足教材,超越教材,立足课堂,超越课堂,立足教师,超越教师。[4]
讲苏轼的《记承天诗夜游》,可以联系他贬居黄州时的所写的诗词进行拓展;讲朱自清的《背影》时和龙应台的《目送》相结合;讲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可联系他的《沙扬娜拉》;讲《敬畏自然》一文作者的观点时,可以联系周国平在《我们都是幸存者》一文中“顺应自然”的观点和何祚庥在《驳“人要敬畏大自然”》一文中提出的“人对自然应有所作为,要改造自然”的观点,形成争鸣,等等。从老师们的大量教学实践来看,比较阅读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扩大他们的知识领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同时还能加深记忆,使学生牢固地掌握所学的知识。总之,比较阅读教学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熟悉以上五个解读文本的角度,让老师以内行人的视角和眼光去审视一篇文本,罗列出文章可以讲的“点”,经过筛选,确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重难点,形成一个较为优秀的教学设计。当然,文本的解读这五个角度,不必在每篇课文中都面面俱到,可以选择其中两到三个角度,优化自己的教学内容;而对文本的解读也远远不止以上五个角度,因为真正经典\优秀的文学作品是常读常新的,老师若想提出正确而又有新意的解读,就需在教学上下足功夫,不断学习,不断阅读,不断思考、总结,正如许多老师认识到的一样——博学才能善教,只有老师的学识越丰富,见识越广,思考越深入,才能把课上得更好,也才能形成自己的教育风格和教学特色。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微信扫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