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语法分析在文言复习中的运用
泸县二中 刘敏
摘要:高中的文言文语法系统在很大程度上是借鉴现代汉语语法,掌握现代汉语语法并将其运用到高考文言文翻译和断句复习中,可以提高学生语言分析能力并快速解决一些文言习题,提高文言分数,让学生学习文言文更有兴趣。
关键词:汉语语法 文言文 翻译 断句
现代汉语从古代汉语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对古代汉语有继承和发展。一味运用现代汉语去解决古汉语问题有一定局限性,但是当前高中的文言文语法系统一般是基于现代汉语语法建构而成,所以借鉴现代汉语也未尝不可。本文将举例分析现代汉语语法在文言文翻译和断句题中的具体运用。
一、汉语语法在文言翻译中的运用
汉语语法在文言文翻译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运用词法、句法等判定实虚词词类以及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文言句式。
(一)通过汉语语法辨识实词用法
汉语语法辨识实词用法,即通过现代汉语语法系统判定文言文翻译中相应实词应具备的词性,也就是我们在实词推断中常常运用的语法推断法。
1.运用汉语语法确定词性
现代汉语句子的主要成分是: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一般而言,主语和宾语由名词代词担任;谓语是由形容词和动词担任;定语主要由数词、动、形容词、名词、代词担任;状语由副词、形容词、时间名词、能愿动词和介词短语担任;补语由形容词、数词、趋向动词以及介词短语担任。掌握好这些知识就可以运用它解决文言文翻译中具体实词的词性。
如:2018年全国三卷“方务去前之苛,犹虑未尽,岂有宽为患也。”,根据语法将其句子成分划分如下:
[方务]去(前之)苛,[犹]虑[未]尽,[岂]有 宽 为患也。
由此可见“方”为时间副词“正当”,“务”做状语,应翻译为“尽力”。“去”为动词“去除”。“前之”,其中“之”为结构助词“的”,“前”翻译为“前面”表示时间归属的定语。由于前面状语和谓语动词已经存在,所以“苛”不应该是动词“苛责”,而应为名词。我们又知“苛”做名词时有“严苛的条令”以及“病”之义,由后面的“宽”可知“苛”应为“严苛的条令或政策”。很多资料上翻译为“严苛”,我觉得欠妥,“严苛”是形容词不能做宾语。“犹”副词,作状语,表让步“尚且”,那么“虑”应为动词“担心、忧虑”,“未”为否定副词“没有”,作状语,故“尽”应该为动词“做尽、做够”。“岂”表示疑问的语气副词,故知“有”应该为表示存在的动词,由此,可知“宽”应该是名词,而不应该是形容词“宽松”,翻译为“宽松的政策或政治”。“为”动词做谓语,前面的“岂有宽”成了名词性短语作主语,那么“患”就成了名词作宾语“祸患”。所有整句的翻译应为:正尽力去除先前严苛的政策(政治),尚且担心没有做够,哪有宽松(的政治或政策)成为祸患的呢?
再如“愚人村野无所知,若以叛逆蔽罪,恐辜好生之德”。这一句中实词主要有:愚人、村野、无、知、叛逆、蔽罪、恐、辜、好生、德。其中“无”表示存在的动词“没有”,可见“愚人村野”是名词做了主语为“愚钝粗俗的人”,“所知”是“所+动词”构成名词性短语。“叛逆”前加了介词应为状语,所以“蔽”为动词,“罪”名词做宾语。“好生之德”是名词结构,所以“辜”因该是动词“辜负”。而“恐”,害怕之意,是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也可以是表示语气的副词,因而,这两个词构成连谓结构或者状语+动词,前面已经讲了“好生之德”是名词性短语,其中“德”是名词“仁德、美德”,“生”为名词,“好”为名词或者形容词,但二者不是修饰关系和并列关系,所以“好”为动词“爱惜”。整句翻译是:愚钝粗俗的人无知,如果按照叛逆定罪,恐怕会辜负(陛下)爱惜生灵的仁德。当然,学生纵然能分析出“蔽”是动词,未必知道应该翻译为“判罪”,所以平时加强积累也非常重要。
2.运用汉语语法确定活用
汉语词汇在句子中充当什么成分,相对比较固定,如名词、代词常作主语、宾语、定语;数词做定语;动词、形容词常作谓语;形容词还能做定语、状语;副词、时间(地点)名词、能愿动词常做状语。但是有些词语在古代汉语中零时改变了它的基本功能充当了其他成分,这种现象就是“词类活用”。词类活用主要有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用作动词、名词用作状语。
如 “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中“使使以闻”的主语是承前省略,句子应该是“燕王使使以闻”,主语是“燕王”,谓语和宾语是什么呢?肯定不是“以闻”。这时“使使”中一个就要担任谓语,一个担任宾语,因为谓语在宾语前面,所以第一个“使”应为动词做谓语,翻译为“派遣”。又如名词和形容词放在能愿动词后做动词的问题,“能”“可”“足”“欲”这些能愿动词除了在一些场合担任谓语外,很多时候是做状语,状语用来修饰动词,所以“刃”的基本含义是名词“刀刃”,然其放在了状语后,所以要活用为动词“用刀杀”。再如名词、形容词放在代词前活用为动词,代词一般做宾语和主语,那么放在前面的名词要么做定语,要么做谓语动词。如“帝善其议”,“帝”名词做主语,“其”代词做宾语,那么放在中间的“善”就应该是动词,结合上下文语境解释为“赞同”。
(二)通过汉语语法辨识虚词用法
我们常常讲的虚词主要有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高考要求掌握18个虚词的用法。
在虚词翻译中,较难的是介词和连词的运用以及连词并列、承接、递进与修饰关系的辨析。介词在句子中一般修饰、补充谓语性词语;连词主要起连接作用,连接词、短语、句子等,表示并列、转折、递进、因果、条件等,掌握了这些知识我们就能够区分文言文中的大部分虚词用法了。
如“具告以事”(《鸿门宴》)和“以其无礼于晋”(《烛之武退秦》)中的“以”。前句中“告”是动词,“具”程度副词,意思是“详细”做状语。“事”是名词,如果“以”做连词,那么“告”和“事”应该是并列、递进等关系,词性应该相同,但是无论怎么推敲都不能得出二者的联系,所以“以”只能做介词,翻译为“把”。后句中“其”是代词,“无礼”是动词性结构,“于晋”介词短语做状语,正常语序应为“以其于晋无礼”,联系后文秦、郑围攻晋是结果,可知“以”应该是表示原因的连词。
再如:“图穷而匕首见”(荆轲刺秦)、 “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过秦论》中的“而”字。第一句“图穷”和“匕首现”是两个句子可知“而”是连词,地图打开后匕首就出现了,匕首出现发生在地图打开之后,所以“而”表承接。第二句“秦人拱手”和“取西河之外”是两个分句,故“而”应为连词。“秦人”是名词担任主语,“取”动词担任谓语,“西河之外”是名词结构做宾语,那么“拱手”和“取”是什么关系呢?如果是并列或者递进,那么“拱手”就是实际意思,句子意思是“拱着手然后把西河之外夺取了”。但作者用“拱手”是为了突出攻取的容易,所以“拱手”是“取”的状语,表示情状,修饰“取”,因此“而”应该表修饰。所以上文“而”的作用分别为表承接和修饰。
(三)通过汉语语法分析文言句式
汉语语法除了运用于词法系统还能运用到句法系统,高中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其中倒装句又分为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句。这些知识用句子结构可以表示如下:
定语后置 状语后置 定语后置
(定语)主语 +[ 状语 ] 谓语 < 补语 >+(定语)宾语
主谓倒装
宾语前置
利用这个句子结构,一个句子中如果出现了谓语、宾语,但是没有主语这个时候就要考虑是省略了主语。如果按照正常语序,在主语和谓语中间出现了时间名词和地点名词,很多时候是省略了介词“于”。介词短语放在动词后不是做补语就是状语后置;谓语动词前面的名词,不是主语就是宾语前置。
如“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古之人”是名词性结构,“不”是否定副词,副词后本应是动词,但是动词“欺”放在了代词“余”之后,可知此句应该是宾语前置句了,正常语序为“古之人不欺余也”。又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廉颇蔺相如列传》,“求”是动词,动词后是宾语名词“人”,而 “可使报秦者”是一个名词性结构,宾语后面没有跟名词的现象,所以“可使报秦者”不应该存在此处,而应该是修饰“人”的,所以是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求可使报秦之人”。在介词短语中还能运用这个方法判定是否是介宾短语后置。
那么,“燕王拜送于庭”和 “大王殁于途中”以及“大王在朝堂上”有什么区别?很多师生在看到这些介词短语后基本处理为介词短语后置(状语后置),这实际是没有认真分析句子结构的后果。“燕王拜送于庭”,“拜送”的是什么东西呢?看来缺失了宾语,这里的宾语是“地图”。句中“燕王”做主语,“拜送”为动词做宾语,那么“于庭”和“拜送”有什么关系呢?燕王拜送的地点是在朝堂上,可见“于庭”是对动词“拜送”起修饰限定作用,应为状语。但是“大王殁于途中”,“于途中”是修饰限定“殁”好,还是作为“殁”的补语好呢?如果是状语,应该翻译为“大王在路上死”,而“死”是瞬间,不是持续性动作,所以句义经不起推敲,因此应为“死在路上”,“于途”做补语。现代汉语中“大王在朝堂上”,很多人认为句子不够完整,如果前面加一句“大王安在?”,这样“大王在朝堂上”很明显看出是一个意思完整的句子。那么这个句子中“在”应该做什么成分呢?“大王”是主语,“朝堂上”是名词,所以“在”应该为表示存在的动词。所以,今后教学中见到介词短语在动词后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要生搬硬套把做补语成分硬生生翻译为状语。除此之外,汉语语法还能辨析被动句以及成分省略,在上面分析中略有提及,此处不在赘述。
二、汉语语法在高中文言断句中的运用
汉语语法除了能运用在文言文翻译题中,还能用在文言断句中。以前的文言断句我们可以找断句标志,如:明修辞、看句式、察对话、看虚词等。但是全国卷中所出现的断句很多时候是难以找到标志的,这个时候找标志的标志方法就显得不实用。那么如何快速准确的为文言断句呢?第一步应该是比较四个选项排除错误明显的两项,如全国三卷“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砖甓及工徒于一路独永安不受令”。
A.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砖甓及工徒于一路/独永安不受令/
B.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南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砖甓及工徒于一路/独永安不受令/
C.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砖甓及工徒于一路/独永安不受令/
D.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砖甓及工徒于一路/独永安不受令/
根据相同之处可以确定部分断句“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砖甓及工徒于一路/独永安不受令/”。存在疑问的就是划线的两句,第一句中“知”为动词,“荫”意思“恩荫”,是名词,但是做“知”的主语不合适,联系“以……”可知“知”前面应该是状语表示条件,所以可不断,要断也只能在“知”前面断,由此排除B、C选项。A、D不同之处在于“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砖甓及工徒于一路”的断法。我们可以做如下分析: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永昭陵”、“京西转运使”、“木石砖甓及工徒”;动词:建、配;介词短语:于一路。“永昭陵建”是“名词+动词”要么是主谓,要么是宾语前置,根据语意应该是“建永昭陵”,省略了主语,但句子完整,可断。“京西转运使”官名、“配”动词,二者叠加就是主谓结构。由此应断为“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砖甓及工徒于一路”,故选D。
有时自己可以先断句再去和选项比较。如全国二卷“王涣字稚子广汉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王涣字稚子广汉人也父顺安定太守”判断句,不用语法分析直接断为“王涣字稚子/广汉人也/父顺/安定太守”。后面动词有:好、尚、通、改、敦、习、读、举,我们知道动词只有一个主语“王涣”,所以动词前的都是状语,断句时应在状语前断,即“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整句断句:“王涣字稚子/广汉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
可见,在复习文言文断句时教师不应再把找断句标志作为教学重点,教师应教会学生分析句子结构,找出所断句中存在的一个个小句,从而准确断句。
总之,汉语语法在文言文复习中作用极大,教师在复习文言文时可以简单讲解汉语语法,让学生建构汉语的词法系统和句法系统知识框架,明确实、虚词在句子当中的作用以及各成分的组成。对于要参加高考的学生来说,语法系统只是一个工具,学生还应该在平时的学习中多阅读古代诗歌散文,并积累重要的实虚词,培养文言语感,提升古文欣赏水平。
参考文献:
[1]郭锡良、唐作藩.古代汉语[M].天津: 天津教育出版社,1998.04.
[2]杨伯峻.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M].北京: 语文出版社,2013.10.
[3]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07.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微信扫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