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县石半丁名师凿璞工作室三年规划
在县教育和体育局、县教研室的大力支持下,泸县石半丁名师凿璞工作室成立,为更好地发挥工作室的示范、引领、指导作用,搭建促进中青年教师专业成长以及名师自我提升的发展平台,形成有影响力的团队,特制定如下工作规划:
一、指导思想
名师工作以“搭平台、促成长、广辐射、共发展”为宗旨,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自主与交流相结合、学习与应用相结合、反思与提升相结合”为原则,以“发展学生的言语生命、追寻教师的诗意人生、具有创新创优意识”为方针,以“专业引领、同伴互助、交流研讨”为基本形式,推动学校高中语文教学教研和改革工作,促进我校高中教师专业化发展。
二、工作目标
名师工作室以名师(或名师培养人)为引领,以学科为纽带,以先进的教育思想为指导,使每位工作室成员努力做学者型、研究型、专家型、智慧型的教师,成为学生潜能的唤醒者、教师成长的引领者、教学内容的研究者、教学艺术的探索者,使工作室成为“研究的平台、成长的阶梯、辐射的中心、师生的益友。”
遵循优秀教师的成长规律,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认真落实课程计划,夯实教学常规为主要内容,培养工作室成员对教育的激情和理想,解决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的实际问题为主要任务,自主开展系列研修活动,力求在三年内,形成一支在泸县高中语文界有影响力的、具有引领和辐射作用的教师团队。
三、工作理念
(一)培植成功心态。专业信念和职业尊严是教师发展的内在动力,以尊重、理解、赏识、激励为基本的对话准则,在基于专业互信和人格平等的对话中,塑造教师坚信自己、积极进取、追求卓越、实现自我的成功心态。
(二)积淀文化底蕴。有了文化的厚积和充盈,教师的成长才有底气和能量,教学才有持续的文化生成力和创造力。
(三)拓展课程视野。对课程,要有丰富的生活体验,要努力打通课程与生活之间的壁障,将制度课程转化为体验课程;对课程,要有广博的文化解读,课程既是文化的载体,同时又是文化本身。
(四)提升职业境界。对待职业人生,大抵存在“功利”“道德”“科学”和“生命”这样四重境界。教师成长,根本之根本在境界上。优秀教师当努力提升自己的职业境界,逐步感悟和践行职业的“生命境界”。
(五)追求个性发展。教师发展不能模式化,更不能一刀切。要准确把握每位教师在专业领域的最佳发展区和最近发展区,因势利导、扬长避短、彰显本色、形成风格,使其在专业领域都成为最好的自己。
(六)砥砺实践智慧。优秀教师的教育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经验和技术的层面上,当由此上升到智慧的高度。要努力通过践行和反思,逐步拥有“道器不二”的无上智慧。
四、工作策略
(一)加强学习,提升理论素养
先进的教育理论是教学和科研的先导。阅读和学习是提高教师理论修养的有效途径。本工作室将定期向成员推荐教育必读书目,每位成员每两月读一本书,采取集中学习和分散自学相结合方式,每年完成不少于10本读书量。
1.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书籍。学习新课程理论专著,关注新课改的教改动态、信息。读心理学、教育学书籍,真正了解学生的心理、生理成长特点,从而把握教育规律,做到以学论教、以学定教。
2.认真学习教育期刊。阅读两种以上的高中语文专业类刊物,把握最新的教育教学动态,积极借鉴,并在教学实践中运用和提升。还要读综合类期刊,不断开阔自己的眼界。
3.积极创造条件,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聆听专家学者的授课和讲座,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打破影响学员专业成长的瓶颈,促进他们快速成长。
4.坚持每月一次的学习例会制度。做到时间、地点、成员、内容“四落实”。每次例会都要确定一个中心话题,并轮流主持、主讲,工作室其他成员参与讨论,互相启发,各抒己见。
(二)聚焦课堂,提高教学水平
课堂是我们的主阵地,聚焦课堂、研究课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名师工作室最重要的任务。工作室要引导每位成员切实提高解读教材的能力,依据教育规律和学生的心理特点,科学、智慧、艺术地开展教学活动,灵活地驾驭课堂,努力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积极开展教学反思活动,具有理性注释自己教育教学行为,指导、评价他人教育教学实践的能力。通过成员自身开课、送课下乡、开设讲座等活动,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每个成员每年至少上2节校级公开课。组织工作室成员通过听课、评课、磨课等活动,促进自身的成长,撰写教学案例,并开展案例交流活动。学会观察、评价、改进课堂教学的技术和策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打造优质高效课堂。
(三)潜心研究,增强科研能力
研究是名师工作室的要务之一。名师工作室导师在自身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的同时,要带动工作室成员自觉进行研究,使整个工作室始终洋溢着一种研究的学术氛围,力争每个成员都能出研究成果。工作室要以课题为牵引,开展基于教学实际问题的行动研究,使学员对所要解决的问题形成概括性的认识,有效提高学员的研究能力,促进学员的专业发展。
专题一:文本细读能力。
能全面、精准、独立地把握课程文本的内容、个性和特征,对文本精髓有自己独到而深刻的发现和阐释,不断开阔自己的课程视野、丰厚自己的精神底蕴。
专题二:教学设计能力。
能在课程标准的规约下,创造性地将文本细读的内容转化为适切而有效的课程教学内容;能按照学生的心理逻辑和课程的内容逻辑,有创意地统筹安排教学实施流程。
专题三:情境对话能力。
能在互动交往的教学情境中,敏锐地倾听和理解学生的认知表现和精神状态,恰到好处地对学生的各种表现做出富有教育性和艺术性的教学应对。
专题四:细节调控能力。
能全身心地投入教学情境,关注教学过程的各种细节,依据细节不露痕迹地生成新的课程资源、调整教学流程,使教学进程的方向始终朝向预定的课程目标。
专题五:评价反思能力。
能依据课程目标和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发展趋势进行善意而理性的评价,在评价中重新认识并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职业境界。
工作室将督促并鼓励工作室全体成员积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案例反思等。每人一学期至少撰写3000字教学论文。
(四)健全制度,确保高效运行
围绕工作室目标,健全工作室管理办法、项目管理等,落实会议制度、学研制度、档案制度。严格落实常规管理,形成工作室成员特有的工作模式(学习-实践-反思),作为工作室成员提升的主要方式。工作室成员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科学地制订出本人的三年发展规划,明确自己专业发展的目标和步骤。
五、工作任务
以一个学年为单位,结合每位教师的具体情况和特殊要求,提出基本任务和个性化要求。基本任务如下:
(一)关于文本细读。 每学期细读1个文本,并写出1份细读研究材料。细读文本从教材中选择。关于名著研读。 每学期重点阅读1本指定的文化经典或教育名著,完成1篇论析全面、质量较高的读书笔记或读后感。
(二)关于论文撰写。 每学期完成1篇观点新颖、论证缜密、视野开阔、格式规范的教研论文,字数不少于3000。
(三)关于课题研究。 完成1个县级以上立项课题的研究,成果通过专家鉴定,并在县级以上教科研成果评比中获奖,或在省级以上专业刊物发表。
(四)关于课堂教学。 每学期开设研究课不少于1节。所有公开的研究课必须有详案设计、课后反思,最好有二度施教的设想和全程录像。
(五)关于专题讲座。 承担1次公开讲座任务。讲座长度不短于半个小时,讲座必须有文字讲稿和PPT讲稿。
(六)关于学习体会。 结合深刻理解的观点与真实的学习体验,写一篇不少于1000字的学习体会,做到内容具体,有感而发。
(七)关于成果展示。 一是围绕学习主题,拟定期编印学习资料集,形成主题之外的延伸阅读材料,丰富对于主题的认识与理解。二是编印学员教学设计案例集1本,包括教学设计、教学反思与体会、进一步思考的问题等,作为教学设计的重要参考。三是学习心得1本。虽然大家参与同一主题的学习,但是各人的理解是不一样的,通过学习心得的交流,丰富学员的认识,增进对于主题与观点的理解,进一步丰富学习的成果。四是形成学习共同体即:协作共享的研究团队。
六、具体规划
(一)第一阶段(2021.05-2021.09):工作室申报、成立阶段。拟定工作规划,确定工作室成员。
(二)第二阶段(2021.10-2022.04):个人规划阶段。制定三年个人发展规划和年度研修计划。工作室课题申报、立项,紧扣课题研究,立足课堂教学,并组织第次9集中研修学习。
(三)第三阶段(2022.04-2022.12):研修、活动阶段。
1.开展课堂教学研究。围绕工作室要求,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以课题研究促进专业发展。
2.开展读书活动。工作室推荐书目,组织成员读好专业书,丰厚自己的学科底蕴。
3.组织工作室成员开展校教研活动,发挥引领、辐射作用。名师工作室开展课堂教学研讨,主题论坛,解答教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4、每学期进行一次工作总结,整理工作室成果。
(四)第四阶段(2023.01-2023.06):展示、总结阶段。
展示工作室成员研究成果。工作室成员积极完成教学成果的积累与整理,完成案例结集、教学论文的发表或专著的正式出版。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微信扫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