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研载道明方向,育德育美重传承
——记泸县石半丁名师工作室第九次集中培训研修活动
2022年11月15日,泸县石半丁凿璞名师工作室第九次研修活动在泸县二中实验学校举行。本次活动由工作室领衔人石半丁老师主持、泸县二中实验学校语文学科中心主任郑韬老师和名师工作室成员共同参与。
工作室成员为本次活动做了充分准备,现场展开的专题讲座和课堂教学均围绕工作室主研课题方向,让参与活动的老师获益匪浅,起到了示范引领的作用。
(一)泸县四中刘勋蓝老师专题讲座
泸县四中刘勋蓝老师的专题讲座《在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审美情趣》给大家带来一场美学盛宴。她从当今社会审美乱象出发,明确了提升学生审美情趣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围绕“如何培养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这一主题,刘勋蓝老师分别从“自然之美、文化之美、人性之美、艺术之美”这四个角度来进行阐释。
她在专题报告中指出,审美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教师应向学生展示美,从而培养学生的发现美、欣赏美与表达美的能力,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有重要作用。我们语文教学要担起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重任,将美育渗透进课堂,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能力,帮助当代青年塑造更健康的灵魂与人格。
(二)泸县二中实验学校夏玉兰老师研究课
泸县二中实验学校夏玉兰老师献上了一堂精彩生动的研究课——《喜看稻菽千重浪》。整个课堂围绕“聚焦劳动精神,感悟国士风范”单元教学目标出发,从鲁迅先生“何为中国脊梁?”导入,将袁隆平大写的“功勋”形象立体可感地呈现在学生和听课老师眼前。她以课本教材为“本手”,重视教材中对袁老杂交水稻研究的具体细节刻画和突出成就;同时以课外拓展为“妙手”,借助其他有关袁老的人物报道和视频,让学生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中感悟袁隆平无私无畏的“国士”精神,让学生们充分了解到袁隆平是如何用一粒种子,为中国和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整个课堂生成自然,逻辑清晰、层层深入,最后以“风吹稻香,精神永存”的练笔收束课堂,让学生在为袁老撰写纪念语的活动中,去充分感悟“杂交水稻之父”的国士风范、去传承可贵的劳动精神和培育高度的责任意识。让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上落地生根,不仅要传承优秀的精神文化,更要树立学生的文化自信,要培育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具有高度责任感的、有时代精神的有为青年!
(三)泸县二中许德琴老师专题讲座
泸县二中许德琴老师以中国传统诗词文化,为我们带来了专题讲座《中国诗词中的“渔父”意象浅析》。从韩愈的“苹藻满盘无处奠,空闻渔父叩舷歌”到杨慎的“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从柳宗元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到张志和“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渔父”形象在中国传统诗词中一直呈现出其独特的情思魅力。
许老师分别从“钓名”、“孤傲”、“潇洒”、“偷闲”的四种“渔父”形象分析,同时运用大量相关诗句来引证,全面地展示了“渔父”丰富立体的传统诗词形象。同时这也给在场老师做了一个较好示范,围绕语文核心素养“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的传承和理解”学习目标,绝不是走马观花式、浅尝辄止式的学习尝试,而是潜心凝思、深入思考的具体研究。
(四)工作室活动交流点评
活动最后,工作室成员们对前面专题讲座畅谈研修收获,对研究课进行集中评课,同时,老师们还倾心交流和分享课堂教学和课题研究的经验方法。
学无止境、教无止境、研无止境,带着满满的收获和思考,我们泸县石半丁凿璞名师工作室要凝心聚力,乘风前进,努力成长为一个高效的专研型、科研型、精研型教师团队,最终形成群英汇聚、智慧共享的教师“共生体”,为泸县高中语文教育教学事业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微信扫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