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再解读
----------“热与磁”讲座稿
泸县福集镇龙脑桥初级中学校 聂华北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我来自龙脑桥中学,在这里,我首先感谢我们物理工作室能给我这次机会,感谢殷老师的指点!今天我要讲的题目是“初中物理新课标解读之热与磁”,解读内容分三个部分。
解读内容
一、课标修订后的主要变化
二、“热与磁” 新、旧课标内容要求对比
三、“热与磁”部分教学建议
一、 课标修订后的主要变化
1、课程性质的变化
2011版 | 2022版 |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是一门注重实验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 |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课程 |
2、课程理念的变化
2022年版《课标》在以下5方面对课程性质进行了确定:
(1)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课程目的);
(2)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课程内容);
(3)以主题为线索,构建课程结构(课程结构);
(4)注重科学探究,倡导教学方式多样化(课程教学);
(5)发挥评价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课程评价).
3、课程目标的变化
2011版 | 2022版 |
物理课程要实现“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2.过程与方法目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物理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 1.物理观念(主要包括物质观念、运动和相互作用观念、能量观念等要素); 2.科学思维(主要包括模型建构、科学推理、科学论证、质疑创新等要素); 3.科学探究(主要包括问题、证据、解释、交流等要素); 4.科学态度与责任(主要包括科学本质观、科学态度、社会责任等要素)。 |
4.课程内容的变化
2022义务教育物理课程内容框架
5 个一级主题, 18 个二级主题, 89 个三 级主题: 分级呈现,层层递进;相互关 联,各有侧重。
二级主题下面有三级主题,有的三级主题后面用“例”做了解释。
每个二级主题下都有活动建议。
“例 ”和“活动建议”不是刚性要求, 但可以作为教学参考
二、“热与磁” 课标内容要求对比
把课标内容变化要求分为五类:
1.新增加的课标内容,是刚性要求的;
2.对比旧课标描述有区别的课标内容,也是刚性要求的;
3.例举材料和活动建议中增加或删去的内容,不是刚性要求,但可以作为教学参考;
4.描述有区别的例举材料和活动建议;
5.对比旧课标没有变化的课标内容。
物质 | 2011版 | 2022版 |
1.1 物质的形态和变化 | 1.1.1描述固、液和气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列举自然界和生活中不同状态的物质及其应用。
1.1.2 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用常见温度计测量温度。尝试对环境温度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 1.1.1能描述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并列举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不同物态的物质及其应用。
1.1.2 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用常见温度计测量温度。能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尝试对环境温度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
物质 | 2011版 | 2022版 |
1.1 物质的形态和变化 | 例1 观察生活中常见的温度计,了解它们的使用方法和测温范围。
例2 尝试对温室效应、热岛效应等发表自己的见解。 |
例1尝试对温室效应、热岛效应等发表自己的见解。 |
物质 | 2011版 | 2022版 |
1.1 物质的形态和变化 | 1.1.3 经历物态变化的实验探究过程,知道物质的熔点、凝固点和沸点,了解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说明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例3 运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说明冰熔化、水沸腾等现象。 | 1.1.3经历物态变化的实验探究过程,知道物质的熔点、凝固 点和沸点,了解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能运用物态变化知识说明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例2 能运用物态变化知识,说明冰熔化、水沸腾等现象。
例3 了解我国古代的铸造技术,并尝试运用物态变化知识进行解释。
|
物质 | 2011版 | 2022版 |
1.1 物质的形态和变化 | 1.1.4 用水的三态变化说明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了解我国和当地的水资源状况,有关心环境和节约用水的意识。
活动建议:(1)调查学校和家庭的用水状况,设计一个学校或家庭的节水案。(2)调查当地水资源的利用状况,并对当地水资源的利用提出自己的见解。(3)调查本地农田灌溉的主要方式,了解节水灌溉技术。 | 1.1.4能运用物态变化知识,说明自然界中的水循环现象。了解我国和当地的水资源状况,有节约用水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活动建议:(1)调查学校或家庭的用水状况,设计一个用于学校或家庭的节水方案。(2)调查当地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状况,并对当地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提出自己的见解。(3)调查当地农田或城市绿化灌溉的主要方式,了解节水灌溉技术。 |
物质 | 2011版 | 2022版 |
1.2物质的属性 | 1.2.1 通过实验,了解物质的一些物理属性,如弹性、磁性、导电性和导热性等,用语言、文字或图表描述物质的这些物理属性。
例2通过实验,了解物质的磁性和磁化现象,调查磁性材料在生活中的用途。 | 1.2.1通过实验,了解物质的一些物理属性,如弹性、磁性、 导电性和导热性等,能用语言、文字或图表描述物质的物理属性。
例2通过实验,了解物质的磁性和磁化现象。调查磁性材料在生活中的应用。
例4通过实验,了解金属与木材导热性能的差异。
活动建议:(1)设计实验方案,比较砂锅、铁锅的导热性能。(3)查阅资料,了解我国古代青铜器、铁器的制造技术及其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 |
运动和相互作用 | 2011版 | 2022版 |
2.1多种多样的运动 | 2.1.2 通过自然界和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热现象,了解分子热运动的一些特点。知道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例 观察扩散现象,能用分子动理论的观点加以说明。
活动建议: 利用常用物品设计实验,说明组成物质的微粒在不停地运动。
| 2.1.2 知道自然界和生活中简单的热现象。了解分子热运动的主要特点,知道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例 观察扩散现象,能用分子动理论的观点加以说明。
活动建议:利用常见物品设计实验方案,说明组成物质的微粒在不停地运动。 |
运动和相互作用 | 2011版 | 2022版 |
2.4电和磁 | 2.4.2 通过实验认识磁场。知道地磁场。
2.4.3 通过实验,了解电流周围存在磁场。探究并了解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 | 2.4.2通过实验,认识磁场。知道地磁场。
例3 查阅资料,了解我国古代指南针的发明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贡献。
24..3通过实验,了解电流周围存在磁场。探究并了解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
了解电磁铁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
运动和相互作用 | 2011版 | 2022版 |
2.4电和磁 | 2.4.4 通过实验,了解通电导线在磁场中会受到力的作用,知道力的方向与哪些因素有关。
例2 了解动圈式扬声器的结构和原理。 例3 了解直流电动机的工作原理。 | 2.4.4通过实验,了解通电导线在磁场中会受到力的作用,并知道力的方向与哪些因素有关。
例4 了解动圈式扬声器的结构和原理。 例5 了解直流电动机的工作原理。 |
运动和相互作用 | 2011版 | 2022版 |
2.4电和磁 | 2.4.5 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了解电磁感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例4 了解发电机的工作原理。 | 2.4.5 探究并了解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了解电磁感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例6 了解发电机的工作原理。 |
运动和相互作用 | 2011版 | 2022版 |
2.4电和磁 | 2.4.6 知道电磁波。知道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了解电磁波的应用及其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例5 举例说明电磁波的存在。知道光是电磁波。
例6 了解广播电台的发射频率和波长。 例7 知道手机和卫星通信等都是电磁波的应用。 | 2.4.6知道电磁波。知道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知道波长、频率和波速。了解电磁波的应用及其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例7 举例说明电磁波的存在。
例8 了解广播电台节目的发射频率和波长。 例9 知道移动通信和卫星通信等都应用了电磁波。 |
新课标在介绍电磁波的传播时的建议
还是要让学生知道光是电磁波
运动和相互作用 | 2011版 | 2022版 |
2.4电和磁 | 活动建议: (1)利用磁铁和缝衣针制作指南针,验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现象。
(2)研究动圈式扬声器是否可以作为动圈式话筒使用。 (3)用电磁继电器制作一个简易自控装置。 (4)调查电磁波在现代社会中的广泛应用。 | 活动建议: (1)利用磁体和缝衣针制作指南针,验证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2))查阅资料,了解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作用和优势,讨论电磁波在卫星通信技术中的应用。 (3)查阅资料,了解我国磁悬浮列车的发展状况,讨论电磁技术 在其中的应用。 |
能量 | 2011版 | 2022版 |
3.3
内能 | 3.3.1 了解内能和热量。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燃料的热值。
3.3.2 通过实验,了解比热容,尝试用比热容说明简单的自然现象。
活动建议:从炊事、取暖、交通等方面对当地燃料结构近年来的变化作调查研究,从经济、环保和社会发展等方面进行讨论。 | 3.3.1 了解内能和热量。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燃料的热值。
3.3.2通过实验,了解比热容。能运用比热容说明简单的自然现象。
例1、能运用比热容说明为什么沙漠中的昼夜温差比海边的大。
活动建议:(1)调查当地近年来炊事、取暖、交通等方面燃料结构的变化,从经济与环保的角度开展讨论。 (2)燃料的种类很多,如木柴、煤、汽油、酒精、天然气等,查阅资料并比较相同质量的不同燃料完全燃烧时放出热量的多少。 |
能量 | 2011版 | 2022版 | |
3.3
内能 | 3.3.3 了解热机的工作原理。知道内能的利用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
例 了解蒸汽机、内燃机、汽轮机、喷气发动机的基本原理及这些发动机对生产力发展所起的作用以及对环境的影响。 | 3.3.3 了解热机的工作原理。知道内能的利用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中的重要意义。
例2 了解热机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和对环境的影响。 |
学生必做实验对比
| 2011版 | 2022版 |
表述略有区别的实验 | 12. 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 4. 2.1探究水在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 |
完全相同的实验 | 4.1.3用常见温度计测量温度。 例3用实验室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用体温计测量自己的体温。 4.2.9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 4. 2.10探究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
三、“热与磁”部分教学建议
物 质 | 关于物态变化的教学建议 |
1.1 物质的形态和变化 | (1)教师要精心创设物理情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避免“灌概念”。
例如:在“在物态的基本特征及其应用”的教学中,要让学生在列举实例、交流讨论中理解物质的三态及其特征,在实验中领悟物态变化的概念,总结固、液、气不同物态的特点。
新课标要求学生总结固、液、气不同物态的特点,培养他们的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强化实验探究,注重发展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
例如:新课在“物态变化及应用”教学中的建议指导
方法强调:实验探究 教学重点:设计好实验探究的情景与问题
观察要点:实验过程中的现象特征和变化发生的条件
培养:核心素养
(3)丰富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感。 如举办“物态变化与生产生活的联系”、“温室效应与环境保护"等小论坛,让学生在思辨与交流中成长,开阔视野,激发学习兴趣。
组织学生调查当地的水资源状况,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使其感受物理学在解决社会问题、推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致力学习科学技术、立志造福人类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4)教学素材建议 ①与物态变化相关的素材:自然界中的雨、露、霜、雾、冰、雪 等现象,都是由于水的物态发生变化而形成的;将装有酒精的密封塑料袋先后放在热水和冷水中,能观察到明显的汽化和液化现象;夏天 从冰箱冷藏柜拿出的饮料罐表面会出现水珠,从冷冻柜取出的物品表面会结霜;吐鲁番的坎儿井能有效减少水的蒸发;给汽车水箱加注防冻液,以防冬天水箱结冰。
②与古代科技相关的素材:冶铁技术的出现,为人类大规模制造 工具、机械提供了材料支持,使人类文明向前迈出了一大步;我国古代利用磁性材料的特性制成了指南针。
|
运动和相互作用 | 关于分子动理论的教学建议 |
2.1多种多样的运动 | (1)渗透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如“转换法”、“模型建构法”、“科学推理法”、“类比法”、“控制变量法”、“归纳法”研究方法等渗入到学科教学中。 如新课标建议中,分子动理论教学用到的研究方法有:
注意补充课标有要求而课本上没有的知识点
|
运动和相互作用 | 关于磁场的教学建议 |
2.4电和磁 | (2)重视物理概念的建构过程,促进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引导学生在问题解决中提升能力,发展核心素养。
通过演示实验认识磁场: a、磁体在磁场中受力 磁场存在 b、小磁针在磁场中的指向 磁场有方向 c、铁屑显示磁场分布 建立磁感线概念
研究方法:转换法、推理法、类比法 d、借助演示教具、三维立体视频了解磁场的空间分布情况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
运动和相互作用 | 关于电磁波的教学建议 |
2.4电和磁 |
1.声波、水波的产生
水面振荡激起水波 鼓面振荡激起声波
2.演示实验:电磁波的产生和存在-------------转换法显示电磁波的存在 课本24页的演示实验 3.电磁波的产生-----电磁振荡激起电磁波 实验分析:这是因为在导线与电池组成的电路中产生了快速变化的电流,变化的电流产生了电磁波,收音机接收了这一电磁波,并把它放大转换成声音,这就是我们听到的“喀喀”声.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24页的“物理在线” 电磁波:交变的电磁场在空间的传播
利用教学视频认识电磁波的产生
|
运动和相互作用 | 关于电和磁的教学建议 |
2.4电和磁 | (3)充分利用科学史料,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感。 将我国的相关科技成就引入课堂,如司南、5G技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高速动车组列车等我国现代化建设新成就,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感。 通过开展制作小型电动机、小型发电机等项目活动,让学生体会法拉第等科学家所取得的成就及其对社会发展的贡献。
|
能量 | 关于内能的教学建议 |
3.3
内能 | (1)围绕物体的内能概念展开教学 ①通过情境创设、实验探究等,引导学生认识内能;通过把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与物体的动能和势能进行类比,促进学生对内能的理解。
②充分发挥实验的教育功能。 通过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的探究实验,让学生在获得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抽象归纳出热传递和做功都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物体的内能发生变化,变化的多少可以用热量来量度,引出“热量”概念,进一步根据“热传递和做功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这一认识引出热量的单位也是焦耳
(2)做好对内能相关概念的归纳和梳理 (如“内能”、“温度”和“热量”的区别与联系,改变内能的方式,内能变化的影响因素等)
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3)“比热容”难点的突破 难点突破分两步走
第一步:生活经验 物体吸热多少与质量和温度变化有关
第二步:实验感受 不同物质质量相同、温度变化相同 吸热不同 物质种类不同 归纳影响物质吸热多少的因素 理解引入比热容的意义 归纳总结出热量计算公式 Q=cm△t 类比密度概念建立比热容概念
(4)设计丰富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共通性素养。 通过调查研究活动,启发学生关注科学、技术、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认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通过设计制作等活动,引导学生加深对节约能源与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认识,提高节能意识,践行低碳生活,促进其科学态度与责任感的养成。 (4)教学素材建议 相关的情境素材可来源于: 自然现象----如分析为什么同样的日照条件,海水的温度 和沙滩不一样 ?海陆风和陆海风的成因。 物理实验----如用酒精灯加热用软木塞装有水的试管,模拟热机的工作原理;气体、液体的扩散实验;分子引力实验;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实验等 物理学史----如关于物质构成的争论史,热机的发展史等 日常生活------如天气预报:为什么内陆的昼夜温差比沿海地区大呢? 花的香味是如何闻到的?固体和液体为什么难于压缩等? 社会热点 |
关于评价:
2022版课标要求“发展评价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
坚持核心素养导向,注重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不仅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和终结性学业成就的考核,而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帮助学生建立自信,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动机,充分发挥评价的育人功能。
如果学生没有兴趣、没有动机,就谈不上育人、谈不上核心素养的发展。对此,新课标中,在发挥评价功能方面, 强调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帮助学生建立自信,提高学习兴趣。比如在试题的命制中,试卷的难度设置上要把握好尺度;如果难度系数在0.6以下,等于有一半以上的学生不及格,那会有很多学生丧失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微信扫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