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角下空间观念的培养策略
——以“图形与几何”为例
教师:王银善
摘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强调了空间观念培养的必要性,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难度系数相对偏高,其中图形与几何是关键及重难点内容。在全面调整育人思路的过程中,以简单案例分析为依据,注重对核心素养培养要求的进一步探究及分析,加强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有效提升。空间观念的培养策略比较复杂及多元,教师需要进行综合对比,在优缺点分析的过程之中,始终坚持循序渐进的育人理念。注重环环相扣,抓住这一阶段的教学重心,分析不同教育资源之间的逻辑联系,夯实学生的基础,确保教育工作取得新的突破。
关键词:核心素养;空间观念;培养策略;图形与几何
正文:
小学生空间观念较弱,形成的速度相对偏慢,但是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有明显作用及影响,是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需要关注对核心素养内容的分析,在准确界定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图形与几何知识,分析理论与实际之间的逻辑联系,确保两者的齐头并进。其中空间观念具体概念的分析及研究是基础,这一点有助于教师明确图形与几何的教学方向,针对性的调整教学思路。小学数学教师需要站在不同的角度高膽远瞩,关注对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和形式的深入探究及有效界定,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调动学生的数学学习自信心,让学生能够自主分析物体和几何图形的位置、大小以及形状关系,这一点对推进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都有重要影响。
一、核心素养视角与空间观念
小学阶段的数学核心素养与学生的数学意识和数学知识吸收、技能提升、社会实践都存在一定的联系,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时的必备品格以及关键能力,教师则需要在整合优质教育资源的过程中,发展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空间观念是小学阶段数学核心素养中的重点和难点,与学生的自主认知存在密切联系。从微观角度来看,空间观念主要是指学生对几何图形以及物体位置、大小、形状关系以及变化的具体直觉,学生需要在该观念的指导下,主动描述和分析不同的生活空间,积极实现各种分析工具的有效交换。
二、空间观念培养的必要性
在对小学数学教学工作进行课题研究时,不同的研究成员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对于小学阶段的图形与几何教学来说,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不容忽略。这一点有助于实现平面图形向立体图形的顺利过渡,确保学生在层层深入自主理解的过程之中,留下深到印象。教师需要抓住图形与几何观点形成的具体背景和综合规律,关注对不同育人模块的有效分析,了解空间观念的概括性以及抽象性,引导学生自由发散。
(一)有助于践行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对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指导作用不容忽略,在培养学生空间观念时教师需要与学生共同探索,通过对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分析及研究,着眼于课程目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结合具体的研究内容鼓励学生自主分析,明确具体的数学概念学习要求,与学生共同探索不同的学习策略,这一点符合素质教育的本质,对这一育人理念的落实有明显的辅助作用。
(二)有助于学生自主探究
不管是空间观念的培养还是其他综合素养的提升,都离不开学生的自主探究,教师与学生共同回忆,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所学知识的逐步迁移,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学生可以获得更多自主探究的机会,产生由内而外的探究动机,自主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突破个人在数学学习中的各种矛盾及冲突。个人对图形与几何的理解非常深刻,能够意识到核心素养的重要内涵,进而主动跟进教师的步伐,实现自主反思和大胆创新。
三、空间观念的培养策略
图形与几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所占有的比重越来越高。这一育人板块十分考验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以及自主探究能力。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教师需要站在核心素养的视角进行分析,了解不同培养策略的优缺点。在综合对比及研究的过程中深化学生对图形与几何知识的理解,鼓励学生自主计算分析不同的计算公式,了解数学概念以及计算原理,这一点对学生的自主探索有重要影响。
(一)精心创设不同的问题情境
图形与几何中的概念教学难度系数相对偏高,对教师是一个较大的挑战,教师需要严格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关注对基本概念的研究,精心设计图形与几何教学板块,明确情境教学以及问题教学的核心要求。通过对数学概念本质属性的深入研究,确保问题情境创设的针对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首先,以有效的问题引入,再通过对良好情景的有效分析,激发学生主动感受。最终,在浓厚探究兴趣中主动感知情境,分析问题。教师需要给子学生思路上的指导,关注学生的学习动力,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进一步的引导学生。
整个空间与几何教学流程相对比较复杂,教师需要注重对学生学习潜力的挖掘,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关注对问题情境创设的生活性、趣味性和生动性,站在不同的方位及角度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将个人在生活中的热情转移到数学学习之中。这一点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调动,以及学习与意识的培养有重要影响,学生能够逐步提升个人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例如:在与学生共同探究圆的面积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精心准备好教学课件,然后拋出与之对应的问题,设置生活中具体的情境图,让学生主动体验其中的数学信息。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回答教师的提问,并对与之相关的数学问题进行自主拓展及延伸。教师可以设置系列性的问题,关注学生的自主计算,让学生分析不同圆的面积的计算要求,在简单计算的过程中积极的引入专业性的数学概念。这一点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学生也可以综合对比不同的计算公式,在主动探究的过程中深化个人对数学知识的认知。
(二)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
数学学习离不开学生的主动思考,学生的自主思考源自于个人的疑问,教师则需要在提出问题的过程中引发学生的思考能动性,培养学生良好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主动分析和发现问题,这一点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探索欲和思考欲,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在日常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针对性的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提升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与学生共同推导圆的面积公式时,教师可以设置比较生动的教学片段,让学生回忆自己已经学习的知识,通过简单的情景设置,与学生共同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很多学生能够主动提问并且回忆个人所学习的知识,实现不同知识之间的有效转化。教师则需要关注学生的问题解决成效,抓住课程学习的重点,引导学生自主猜测及探讨。学生能够在积极组合不同学习方式的过程中提升个人的理解能力,思考意识和探索能力都得到锻炼。数学教师需要将知识迁移应用以及课堂教学反思相结合,关注对课程的设计流程的分析及研究,逐步推进课堂教学活动,结合当前的课堂教学效果来让学生自主分析和解决问题。这一点对学生的自主探索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学生也能够真正实现轻松学习和快乐学习,主动感受最终的探究成果,逐步掌握解决问题的技巧。
(三)优化调整学科教学流程
小学数学教学相对比较复杂,不同教学流程所包含的内容以及育人效果有所区别,教师需要在实现环环相扣的过程中,确保教学流程的局部简化和优化升级。首先,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知识迁移及实际应用,了解不同知识点之间的相关性,注重知识串联,让学生能够深人了解不同的数学知识原理,进而得出准确的答案。其次,教师还需要落实好教学课堂反思工作,关注对整个课程设计流程的分析及研究,注重课程公式简单原理的有效推理及合理演绎,一一开展知识探索工作,鼓励学生自主分析及研究,这一点能够更好的凸显学生的主体价值。最后,教师需要注重宏观考量,根据整个课堂教学的推进流程,给予学生更多探索的机会,明确学生的独立方向,让学生进行简单的猜想及应对,自主感知不同的学习乐趣。学生能够获得更多的成功感以及喜悦感,自身的探究能力以及探究意识得到了锻炼及提升。在完成主体教学任务后,教师还需要关注对课堂教学效果的总结安排,了解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注重适时适当的激励及鼓舞,给予学生更多的赞美和肯定。将情境创设、模型建立、论证解释以及课堂小结相结合,在引导学生自主拓展应用的过程中实现有效总结及分析,这一点有助于意培养学生的交流协作精神,提升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以及数学核心素养。
结束语:
为高效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小学数学教师可以从空间观念这一点着手,关注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调动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利用多种空间几何教学方法,站在不同的角度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让学生在空间观念的指导下自主探索,逐步提升个人的数学和核心素养水平。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微信扫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