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课堂小结”的特点与教学艺术
雨坛小学 王容美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老师们:
大家晚上好。我是来自泸县方洞镇雨坛小学校的王容美,今晚我将为大家分享的是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课堂小结”的特点与教学艺术。
“课堂小结”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由于它能帮助学生及时梳理知识,建构认知结构,促使学生深刻理解知识技能的形成过程,及时总结活动经验,认真体会基本思想,无疑对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可是,日常教学中,个别教师对此环节往往重视不够,理解不透,用法不当,特别是在课堂教学的最后阶段,有的以“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提问,在学生回答后便结束此环节,须知知识的回顾应包括过程,而不仅仅是知识点的罗列;有的提出“你学到了哪些数学思想?”岂不知,脱离具体内容的数学思想方法是没有力量的;有的老师在课堂小结中出示教学目标,这种目标是学生获得了什么,却不能阐述学生如何获得的。
凡此种种,从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角度来说,往往会导致“基础知识”零散,“基本技能”肤浅,“基本数学思想”隐晦,“基本活动经验”杂乱,“四基”没有得到有效的建构,学生的“知识获取能力群、实践操作能力群、思维认知能力群(关键能力群)”没有得到有效整合,以至于很难实现能力的正迁移。
那么在数学核心素养的背景下,“课堂小结”在课堂教学中有何功能与特点?其教育价值是什么?有何教育艺术?这是一个关系到能否真正落实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问题。下面,我将结合我的数学课堂,具体谈谈在数学核心素养的背景下,“课堂小结”在课堂教学中的功能、特点、教育价值和教育艺术等问题。
一、“课堂小结”的功能
好的课堂小结能够加强知识的联系,体现所学知识的系统性;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归纳总结的能力,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知识、思想、方法的学习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是在多次领悟、反复应用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
1.新知识的归纳梳理——点睛功能。
课堂小结不管采用什么形式,必须把教学内容的精髓体现出来。把握时机、因势利导地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最有效的方法莫过于借助“画龙点睛”似的课堂小结。当然“画龙点睛”不一定都由教师来做,也可以让学生来总结,但是都必须围绕重点问题展开。
2.新旧知识间的桥梁——铺垫功能。
概括性较强的小结,既减轻学生负担,还可以为下节课打下基础,突出体现课程的整体性。教师在做小结时提出一个有启发性的问题造成悬念,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既能启发学生的好奇心诱导学生预习新课,又能使悬念成为联系新旧知识的桥梁。教师要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提出新问题,或对本节所学知识做一些引申,以问题作为结束语,为以后的学习做好铺垫。
3.攻克知识重难点——解惑功能。数学知识的获得离不开课堂教学,而课堂小结这个教学环节可以用来检测和反馈教学目的是否达成,是教学过程的主要组成部分。教师做好小结不但可以使学生清楚地了解本节内容,还能使那些模糊的认识进一步清晰、明了,从而展开联想,构造数学模型来解决问题。
二、“课堂小结”的特点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在记忆三个以上的知识点时,中间的知识点同时受前、后两个知识点的干扰。这种前后两头的知识点因受干扰少而容易掌握的现象,叫“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课后小结就是根据“近因效应”原理,突出一节课的重点、难点,排除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干扰,有利于学生掌握和巩固所学内容。
1.目的指向性与操作系列性
“课堂小结”具有鲜明的目的指向性,或对知识、技能理解,或对思想方法与活动经验梳理、建构,或提升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还可以看到,“课堂小结”是由一系列外部操作组成,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每个小问题分别承载了不同的功能,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的问题链。由此可见,“小结”是“量”的积累,“反思”是“质”的飞跃,这个“质”的飞跃就是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数学核心素养的形成。
2.问题情境性与应用普适性
“课堂小结”具有问题情境性。情境主要是现实情境、数学情境、科学情境。问题是指在情境中提出的问题。问题是“课堂小结”的载体,并且“课堂小结”往往是由一系列问题串构成,这些问题或层层递进,或相辅相成,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达成“学习掌握”“实践探索”“思维方法”3个指标。又由于“课堂小结”可用于任何课型或问题,所以“课堂小结”具有广泛的普适性。教师只有科学地设计和使用“课堂小结”,才能使“课堂小结”收到良好的效果。
3.认知内省性与建构性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笛卡尔也说:“我思故我在。”他们都说明了“思考”的重要性。其实,学生每天的数学学习就是一个不断吸收——解决问题——反思——再吸收——再解决问题——再反思的循环往复的过程。“课堂小结”的核心是思考。通过思考,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悟”出在知识的发生与发展过程、问题解决过程中蕴含的数学思想;在“做数学”的过程中积累与优化活动经验,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促进认知的内省,建构与优化认知结构,有利于实现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与经验的正迁移。
三、“课堂小结”的教育价值
课堂教学小结结是对一堂数学课学习的全课总结,是一节课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有了它,一堂数学课的教学才是完整的、有序的,否则无论多么精彩的都是虎头蛇尾。教学总结不仅能保持课堂教学的完整性,还有更多的价值。
1.课堂小结能帮助学生整理知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课堂小结”的知识价值在于使知识从具体问题情境中分离、明晰、显性化,有助于学生将知识纳入到知识框架中进行意义建构,这为知识的顺利提取与应用奠定基础。
课堂教学中,每一节课都有自己的重点和难点。可在讲课的过程中,为了使学生掌握这些知识,还要讲授大量的与此相关的内容。一节课下来,学生头脑里涌进了大量的零碎信息,这些知识往往是不稳定的,不牢固的,特别是新旧知识之间容易混淆,产生理不顺的现象。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简单的梳理,理清知识的内在联系,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连贯性,旧知是新知的基础,而新知又为以后的学习作铺垫。通过课堂小结,指导学生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形成知识结构,促进学生知识内化,引领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到知识的精华所在,这有利于我们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引导学生整理、复习、巩固所学知识,深化理解的作用,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以后,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小结和帮助预习:(1)什么样的图形叫平行四边形?(2)平行四边形有几条边?有几个角?(3)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正方形有什么区别和联系?(4)我们能够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能不能计算出平行四边形的周长呢?如果能,又应该怎样计算呢?
这样设计,既帮助学生理清了思路、把握了教学重点,又巩固了新知识、强化了记忆。更重要的是,能促使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进入到下一节课“平行四边形的周长”新课之中去。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也为下一节课的学习作好了过渡和铺垫。
2.课堂小结可以提炼思想、承前启后,激发学生求知欲
“课堂小结”的思想与方法价值在于明晰数学思想方法,将内隐的数学思想方法显性化,有助于学生将数学思想、方法正迁移。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连贯性,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而新知识又为以后学习作铺垫。但实际学习时,由于时间关系,往往只能就所学内容进行讲解,对本课与其他知识之间的联系讲解的较少。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不能很好理解,往往死记硬背,或者虽然暂时记住了,却难以长时间记忆。因此,每节课结束前用一点时间适当地进行小结,把本节课所学内容与前后的知识进行联系,从而帮助学生更灵活、更深刻地理解掌握所学的知识,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并通过归纳小结,把相关知识融会贯通,为新课作铺垫。
例如教学乘加(减)应用题的一道例题:“商店运来苹果300千克,运来的橘子是苹果的3倍,两种水果一共运来多少千克?”例题的解法是:300+300×3=1200(千克)。小结时,可以让学生观察线段图,提示学生把“苹果的重量看作1份,橘子的重量就是这样的3份”,学生便可得出简便解法:300×(3+1)=1200(千克)。这样,学生的思维便上升到了一种新的境界。
利用课堂小结,既可以理顺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又能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使教学环节更完整、学生思路更清晰,从而使课堂教学有一个完美的结局,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
3.课堂小结能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的形成
“课堂小结”的能力价值在于有助于学生的数学能力从生疏走向熟练,进而达到自动化。
4.促进思维发展
“课堂小结”的思维价值在于进一步积累并优化思维经验,形成经验结构,要注意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又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的,思维和语言密切相关。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助于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因此,课堂小结要注意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归纳概括,让学生尽可能地多讲,促使其思维发展。由讲不好到讲清楚,循序渐进。这个过程就是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也是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过程。
在“小数的初步认识”教学中,教师小结可提问:(1)什么数叫小数?(2)怎样读小数?(3)读小数时应该注意些什么?让学生层层思考,小结这堂课的教学内容。
总之,小学数学“课堂小结”的教育价值在于服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数学学科素养、发展数学关键能力、掌握数学必备知识。
四、“课堂小结”的教育艺术
教师做教育决策也是一门艺术。那么“课堂小结”作为一堂课重要的教学决策,其教育艺术有哪些?
1.设计艺术
数学常规课型通常可分为概念课、公式、法则课、习题课、复习课、试卷讲评课、数学思想课,由于课型不同,所以“课堂小结”的设计也会有所差异。 又由于“课堂小结”在一堂课教学环节中所处的位置不同,其设计也会有所不同。但不论怎样,“课堂小结”的教学设计都应遵循教学决策的三种视角:发展视角、行为视角和认知视角。所谓发展视角,是指问题的设计要按照能力的培养螺旋上升的观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设计;所谓行为视角,是指问题的设计所针对的人群,是为“学困生”设计的问题,还是为中等生或学优生设计的问题;在认知上,是会聚提问、发散提问、评价提问、还是反思性提问。
课堂教学伊始的“课堂小结”,重在初步抽象与归纳;中间环节的“课堂小结”,重在帮助学生建构认知,提炼经验,归纳方法,形成技能;最后阶段的“课堂小结”,重在帮助学生将“四基”建构到头脑中已有的图式中,并将其优化,继而提升“四能”。
2.能力培养艺术
“课堂小结”的核心是思考。怎样帮助学生提高思考的技巧?一是要培养学生阅读——抓住关键词或关键信息展开联想的发散思维能力;二是要养成质疑——批判性思考的习惯,因为质疑是批判性思维的逻辑起点,批判质疑是科学精神的精髓,没有批判性思考,就不会有创新能力的发展;三是发展“做数学”——言之有理,落笔有据,有逻辑地思考与表达的能力;四是不断提高学生的元认知能力,逐步提高自己高阶思维的技巧;五是加强“一般观念”的指导,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一般观念”是对内容及其反映的数学思想和方法的进一步提炼和概括,是对数学对象的定义方式、研究途径等问题的一般性回答,是研究数学对象的方法论,对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具有指路明灯的作用。
3.课堂操作艺术
在“课堂小结”中,教师要允许学生出错,允许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有短暂的停顿或时间空白,让他坐下再思考。教师要善于倾听,既要学会倾听学生有声的话语,也要学会倾听学生的心情和尚未说出的话语。教师要善于在学生中培养和选聘“小老师”,营造了一个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
教师在提问学生认知建构的同时,还要帮助学生构建图式,让学生将认知同化或顺应到原来的图式中,这样会有助于学生建构完整的认知结构。
教师也要经常布置“课堂小结”作业,让学生主动归纳、建构知识结构,组织典例分析,形成错题集锦,发展学生的“课堂小结”能力。
4.教学评价艺术
“课堂小结”的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评价的一部分,积极、公正、准确的评价能诊断学生学习的优势与不足,进而诊断教师教学过程的优势与不足。通过诊断,可以改进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而改进教师的教学行为,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课堂小结”的评价应有利于考查学生的思维过程、思维的深度和思维的广度,要关注六个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分布与水平;要有利于学生建构完整的、优化了的认知结构,并进行学习经 验的正迁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实现“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日常评价中,可以采用形成性评价方式,采用多种策略,使“课堂小结”的评价更具科学性、激励性、立体性、系统性。具体方法是:即时评价与延迟评价相结合;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与评价内容的多样化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精神鼓励为主与成绩评价为辅相结合;课时评价、阶段评价与学期评价相结合。
例如:我在教学《圆锥体的认识》时,让学生研究圆锥体的高有几条,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的不同,有的学生认为只有一条,而有的学生却认为有无数条,在这个问题上,我充分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甚至进行必要的辩论,最后形成一致的认识:圆锥体只有一条高。在评价过程中,既要关心结果,更要关心过程。比如,在有趣的七巧板实践活动中,我注意放手让学生参与利用七巧板拼图的活动。在学生展示自己所拼的图形时,既注意让其他学生说说他是用几块板拼成的,拼成了什么图形,也注意让学生介绍自己是怎样想的、怎样拼的,对学生拼图的方法进行评价。这样,就能通过评价加深学生对于拼图方法的体会。对于一些平时动手能力和想像能力不强的学生,只要他们能按要求完成活动,我都注意给予表扬和鼓励,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在学生因为紧张站起来后一言不发时,我常常耐心等待,并给予热情鼓励:别急,慢慢讲或者刚才还没有想好,是吗?在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时摸摸学生的头,拍拍学生的肩膀,给学生一些善意的提示。这样的语言和行动上的评价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信任,增强了学习的信心。
总之,数学核心素养下的“课堂小结”教学,需要教师对“课堂小结”的功能深入地理解,对其特点要了然于胸,对其教育价值要深入地研究,对其教学艺术要灵活运用。当然,也需要教师对问题精心设计,对学生的“课堂小结”能力长久地培养,这样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才会有利于数学核心素养的有效落实。
我们应努力营造一种思维的课堂,安静的课堂,合作的课堂,开放的课堂!
今晚分享到此为止,有不对的地方,还望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微信扫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