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的位置: 首页 >班级建设>制度建设>详细内容

犯错误,做好事

来源: 发布时间:2021-03-22 17:11:23 浏览次数: 【字体:

学生犯了错误,便做一件好事,也有利于纠正错误。这种方式,受到较多同学的欢迎。

班规班法有的条文规定:如果当天检查作业,昨天的作业没完成,就要擦一个窗户的两层玻璃,共24块玻璃,10扇窗户框;忘了带桌罩,除了回家去取之外,还要到水房为班级打一桶水。早自习如果迟到了就要扫操场30分钟……

学生普遍欢迎这种纠正错误的方式。

有位同学跟我说过这样的事。

 "老师,跟您商量件事行吗?"

 "那要看什么事了。"

 "我们邻居那位叔叔出差了。"

 "这跟我有什么关系?"我说。

 "跟您没关系,跟我有关系呀。他家里只剩了老奶奶,这样,我做好事的机会就有了。"

 "那你就多帮老奶奶做点好事吧!"

 "我有个想法,不知该不该说。"他支支吾吾地。

 "直截了当地说,别吞吞吐吐。"

 "我做的这些好事,能不能记在班级的好人好事登记本上?"

 "老师觉得记上可以,不记也行,既然你愿意记,那就记上吧。"

他还不走,似还有话想说,脸憋得红红的,不好意思说出来。

我便鼓励他:"你一定还有心里话要说,别不好意思,咱们商量商量,说出来怕什么?"

 "我想这些天,多为老奶奶做好事,挑大一些的记在班级的登记本上,等到以后,我再犯错误的时候,就不让我写说明书了,用这些好事来代替了,不知道行不行?"

 "你这是拿班级的好人好事登记本当银行的存折了,钱多的时候存起来,急需的时候,再取出来花。"

他笑了,还问:"行不行呢?"

我没轻易说行或者不行,而是讲了为什么要用做好事这种形式来纠正错误。

人犯错误的时候,心里都有过斗争,做还是不做呢?话是说还是不说呢?这一仗打还是不打呢?作业完成还是不完成呢?公物是爱护还是破坏呢?对别人帮助还是拆台呢?……斗争之后,脑子里对自己不负责任的那一方、自私的那一方、狭隘的那一方、懒惰拖拉的那一方获胜了,于是指挥着自己犯了错误,这如同在心灵的原野上,涌出一股肮脏的浊流,污染了一部分心灵的田野。这时一般人都有一种懊悔感,一种负疚感,一种痛苦感,有的还有恐惧感,但又想不出办法来控制。

人在做好事的时候,一般都是积极、昂扬、上进、助人、善良、真诚、勤奋、果断的那一方脑细胞指挥自己行动。这便如同心灵的原野上涌出一股清清的泉水,这清水便可冲刷受污染的那片心田,使人重新恢复自尊、自信、自豪,重新感觉踏实、安全、幸福、快乐。

你以前做了好事,便是以前清清的泉水在心田上流过,后来又犯了错误,心田上受到浊水的污染,不及时开挖清泉去冲刷污染,却招呼昨天流过的清泉回来,能起到冲刷污染的作用吗?能及时纠正错误吗?

他听了,点点头:"老师说得对,我不要求拿现在做的好事去抵消以后的犯错了。"

 "那么,好事还做不做?"

 "哪能不做呢。"

犯了比较严重的错误,就要两种甚至多种纠正方式综合运用。

晚自习第二节上课了,可操场的一角还有两位高个子同学,拿着篮球扔过来扔过去。细一看,不对劲,不是扔球,那是砸,互相砸来砸去,空气中带着火药味,友好的相处变成了敌对的行动,分明在进行着一场以互相伤害为目的的争斗。

我走过去,渐渐看清了,一位是将近一米八的班级高峰袁中,另一位是一米七的胖子杨斌。杨斌的手还捂着脸,似乎很疼。两个人一起一伏的胸部都说明他们此刻仍在怨恨着对方。

 "怎么回事?"我问。

两个人只好承认:"我们俩先是玩球,闹着玩,后来急眼了,打起来了。"

这是两位很要好的同学,为班里也做了大量好事,但明白人有时也会糊涂,不知大脑哪根狭隘的神经被触动,就可能绷紧人与人之间敌对的弦。

我说:"你们这么高的个子,该有宽阔的胸怀才对,过去挺开朗的,今天怎么掉到这个小马蹄坑里了,累不累?怎么办吧?"

袁中说:"写说明书。"杨斌说:"做好事。"我说:"同学之间不依不饶,是最可卑的错误,我看应写说明书再加做好事,行不行?""行。"

 "每人先写500字,主要写自己的短处,写有哪几点对不起对方。"

放学后,两人把各自心理活动3"照片"交了上来,我看写的都是自责和对不起对方的话,感到满意,便把说明书还给他们说:"各自把自己的说明书交给对方看一看。"

正常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一旦对立的对方自觉了,说对不起自己了,原来不依不饶的感情便烟消云散了。两人看着对方的说明书,对方自我批评的诚挚话语传送到自己心头,心中涌出温暖,脸上露出惭愧,他们互相理解又互相原谅了。

我说:"请二位先握握手吧!"他们不好意思。

 "男同学闹矛盾,速战速决,别留后患。有点男子汉的气度和胸怀,伸出手来,别不好意思,潇洒大度一点嘛!"

别看他们长得那么高,毕竟是天真的孩子,两人红着脸,伸出手,握在一起。

我说:"老师看表,你们握一分钟好吗?"他们笑了。冷战结束,冰雪融化,烟消云散。中日可以友好,中美可以友好,中苏可以握手,两名同学有什么不可以握手的。

杨斌问:"我们还用不用做好事了?"

 "你们自己说呢?"

 "还是做吧。做什么好呢?"

袁中说:"咱们一人拿这么一大堆窗帘回家,爸妈要问,该怎么回答呢?"沉默了一阵之后,杨斌想出了个"统一口径"的说法:"就说快过年了,每人都要为班级做好事,班长分配咱俩洗窗帘。"

他们不愿把发生矛盾的事告诉家里,反正已经友好了,不告诉就不告诉吧,还让爸爸妈妈操心做什么。

做好事,起到了增强学生自尊心、自信心的作用,也起到了分散学生犯错误的精力,将其导向真善美的疏导作用,起到了使学生发现一个新的更强大的自我的作用。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