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的位置: 首页 >班级建设>环境建设>详细内容

广播操比赛的“输与赢”

来源: 发布时间:2021-03-23 15:56:18 浏览次数: 【字体:

【案例故事】

预定“倒数第一”

周四上午,天气阴郁;而几个学生补罚物理作业一事,让我的心情变得比天气还郁闷。物理老师告诉我,被罚站在外面的学生不到5分钟就把昨天的作业补来了。我对物理老师说:是我带班不力,以后一定不会这样了。请他消气。我们相互说着谦词结了此事。第二节课,我拿着教案、书、本等走进教室。不露声色讲完了内容。

   课间操时,同事们都在谈论下午广播操比赛的事。我的心里也翻腾着:是不是自己平时把学生管理得太紧了?学生为了广播操比赛,才出现不完成作业的情况呢?带班一学期,从最初被公认的“垃圾班”走到现在全校的“红旗班”,我是不是给孩子们增添了太多无形的心理压力呢?听着周围同事们的议论,我郁闷的心情突然顿悟:以平常心去对待比赛,不给学生施加丝毫压力,才是正确的。回到教室,我对学生说:“同学们,今天下午的广播操比赛你们不要有太多压力,因为我已在办公室跟其他班主任们议论了我们班可能预定倒数第一!不是我的学生们不争气,作业不会做,操不会练。而是我希望同学们放心玩耍,别太紧张。以平常心看待这个比赛,重在参与就好,就这样吧。”学生们表情怪怪地看着我,我知道他们想判断我这样想的原因。有胆大的学生不甘心地喊着:“老师,你是想放弃吗?你是因为我们没有完成物理作业在生气吗?”我没有回答,径直走出教室。

   午饭时,看见小军正大声矫正出场步子走错的学生。打饭回来后,见他们还在一遍又一遍练习着,我急了,怕食堂里我们班的饭菜凉了。我给小军招了手,他只是点了头,并没有马上散队,而是坚持做完了那一遍。小军紧绷着嘴,脸上很悲壮的神情,学生们对他近似苛刻的纠正竟然毫无抱怨。
   等待比赛开始时,小军已把队伍调整的有模有样了。最让我惊喜的是小军要求每个学生到水房去洗了一把凉水脸,在阳光的照耀下,那一张张稚气的脸上都闪着光,神采飞扬……当宣布全校第一名是我们班的时候,学生们竟然都抬头仰望楼上笑着点头的我,分明在对我说:“老师,我们还行吧!”

   回班后,我满脸发热:上午,自己真的有点泄气了啊。望着这些清亮的眼神,我明白他们需要什么。“事实证明,你们是最棒的!对不对?”学生们激动异常,大声回答:“对!”“事实证明,没有做不好的事情,对不对?”“对!”我语气温和地说:“事实证明,我的预言是错的,为了奖励你们,今天我不布置语文作业了,好不好?”他们异口同声地回答:“不好-----!”我们都笑了。此时我才深深懂得,学生们值得老师信任,他们是永不言弃的!千万不要因为一次小的失误而片面否地定了他们!作为师长,我们应该给予孩子们更多的宽容和谅解啊!

(案例提供者  何燕

【分析与建议】

(一)从“引子”看何老师的人格魅力

老师爱生之情很明显,对学生的期望很高,对自己的要求也很高,所以,学生出了什么问题,她会觉得郁闷。物理老师罚学生补作业的事件对她的心理有冲击,但是她能遵循教学伦理,克制情感,坚持“不动声色”的上好课;她给任课老师以尊重和安慰,对学生的以后表现充满信心,这都反映出她的人格魅力和正确的教育理念。

(二)怎样看待何老师教育反思

可贵的是当学生出现错误时,何老师能够自我归因。因为有了这样的归因:“是不是自己平时把学生管理得太紧?”她才没有一味地指责学生,而是理性地思考:“我是不是给孩子们增添了太多的无形的心理压力?”因为有了这样的认识,她的雷厉风行的处事风格促使她马上改变以往的行为和策略:从“严管”到“宽松”,从“必争第一”到可以“倒数第一”。而且她是个心底坦荡的人,敢于对同事说出自己的想法,这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她的人格魅力。

一切源于何老师对于学生的师爱与责任心。一个真正爱学生的老师,必然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必然对自己的失误十分敏感和内疚,从学生的表现思考自己的教育行为有否偏差,而且会尽快改正。若一味固执己见,恐怕只能说明一个人的爱不够纯净,含着杂质,即更爱自己而已。那是一种居高临下的爱,强加于人的自私的爱。

一个学期来,师生共同努力是一个“垃圾班”发展到“红旗班”,必然经历了很多的磨合,大家对集体有归属感和自豪感了。对于广播操比赛抱一种什么心态,是对何老师和班集体的一次心理考验。何老师能够那么自然地与任课老师讨论比赛结果而且做了“倒数第一”的预测,说明了何老师有了新的教育境界。

教师是经常需要自省的。缺乏自省可怕,不正确的自省同样可怕。有的人一旦遇到失误,可能气急败坏;有的人将自省意识等同于严苛的自责,对自己求全责备,这只能助长自卑的心理;有的人自省,合情合理,只求“长善就失”。自省的前提是承认过失,即知其“失”,同时要知其所以“失”,进而在行动上纠其“失”。自省应该是一种自觉的理性行为。

老师是做到了自省,但有所偏差。“不给学生施加丝毫压力”显然过头了,对于学生能没有一点压力就好吗?如果改换成“松而不懈”才更合适些。应该努力却不可以强求,应该发挥优势,不断超越自己而已。她在后来的师生良性沟通和教学相长中纠正了。

当然,对何老师的做法还可以有另一解释,是否她的行为吻合老子的守弱教训“知雄守雌”原理,明知自己是强者,但以弱者自居,以观后效。也就是说,她的“松”的态度是“故意”的。如果真是这样,也是一种可以探讨的教育理念。

从另一个角度看,何老师的做法反映了暗示的效应。暗示是指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以不明显的方式,有意识地向个体或群体发出某种信息,使人在未意识到的刺激作用下不知不觉地接受他人的控制,形成一种观念,转化为某种行动或产生某种效应。暗示是双方的,一方面暗示者运用语言或行动制造某种气氛,使对方发生自己所期望的行为;另一方面被暗示者通过接受这些刺激而发生社会或群体所要求的行为。何老师直言不讳,希望学生能减轻负担和压力,能更好地生活和学习。然而她的学生却在猜测她的真实意思,把老师的“倒数第一”当成了间接暗示,当成了一种“激将”。这是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年龄特征决定的。    这样一来,反倒巧合教育规律,因材施教啊!取得实效也很合乎逻辑。何老师是否这样想过,我们不得而知了。

 

正确认识学生群体的表现

 

中学是中学生世界观和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是他们价值体系,道德感、理智感、审美感等最有效的训练时期。

老师的心态变化引出了两个积极的效果:一是吻合了中学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自主性”和“好胜心”,无意之中巧合“激将法”;学生的自主性和潜能得以发挥,在原有的优势背景下,学生的成就动机、自信心和寻求成功、避免失败的因素使他们取得了胜利。二是“情感控制”的成功——“爱的收回”效应。中学生有强烈的自尊需要,一旦自尊心受损,会表现为消沉压抑或奋起反抗。与师生关系伴随的依附关系使学生很在乎何老师的爱和关心。何的“平常心”被学生解读为自尊心的受损,更何况,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是“永不言弃”。超越了教育技巧,而是教师的真情和爱的力量,直接影响教育效果。师爱的力量是强大的,转化为学生向上的动力,从被“淡视和不抱希望”的境地,追寻有尊严和争取荣耀的心态,学生的心理发生巨大的变化!他们不仅在体察、评定现实的自我,还在积极追求和实现理想的自我。何老师威信是很高的,学生是很在乎她的言行;学生已经形成集体荣誉感,也包含了不想让自己敬爱的老师失望的心理;学生以雄健的精神取得了胜利!何老师也许没有想到情感的功能,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影响力。而结果恰恰证明了这一点。。

陶行知在《学生自治问题研究》中提倡:“为学生预备种种机会,使学生能够大家组织起来,养成他们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他强调:“德育注重自治,智育注重自学,体育注重自强。”中学生的年龄阶段正在逐步摆脱对成人的依赖,迫切需要脱离成人的控制,是自主自立的心理发展激增期。班风和班干部对班级影响很大。班集体中大多数人正确、一致的态度,自然成为一种群体压力和活力。“小军”这位班干部的形象反映了这个班集体的形成和面貌。与其说“小军”能力很强,领导、组织、指挥、协调全班成员很成功,不如说民主的班风,使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变成了自觉地行为。这反映了何老师所带班级的班风已经形成一种巨大的凝聚力,对班级成员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能够适应外部各种挑战。这样的班集体对学生的教育力量是很强大的,这样的班集体的学生是聪明的,能读懂老师的心思。何老师管理班级是成功的,在广播操比赛中得到了充分的显现。何老师对这一点的理解,有没有达到自觉理性和实践结合的层面,尚待证明。

事情结果出乎她的预料,她终于理解了学生,理解了她的学生的心理需要。对于学生来说,他们需要师长的爱护和赏识,需要尊重和理解,需要获得建立理想、信念、人生观的指导,以及满足创作性潜能发展的需要。何老师能及时给学生以鼓励和科学引导,使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自信心、自尊心得到空前的强化和提升;也使师生关系更上升到更高一个境界,心灵默契,情感共鸣,有利于今后的工作。这次比赛教育了学生也教育了她自己,“教育要永不言弃”,要学会宽容,真正的理解学生。

二、何老师需要完善和深化的方面

(一)何老师对学生的理解存在着一定的偏差,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是存在的。她管理班级的成功更多的来自她自身的基本素养,如爱学生,尊重和鼓励学生,严格要求等。几个学生不做作业的原因需做具体分析,5分钟能补好的作业不应是学习困难问题。所以,何老师应该反思,几个学生不做作业到底是什么原因?是因为比赛训练紧张,还是心理压力,或是其它原因。研究明白了,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当然,当时是不可能研究的,也不能就想当然的得出自己的结论。这就是平时对学生深入地研究、了解的问题。

(二)何老师的自我归因,反思的积极态度很好,但是她没有真正理解“平常心”的涵义。“平常心”与“正确对待”是有区别的。案例中明显的应该是“正确对待”。从案例的叙述中不难看出,何老师和学生的心一直都是处于昂扬向上的境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平常心”,所以,她的“放松”的期望是有偏差的,给人一种“忽紧忽松”的感觉,对学生来说要么有压力,积极进取,要么变成真正的“懈怠”。如果不是班集体达到了相当的成熟度,结果有可能不一样。我们需要与何老师一起进一步思考。

 


分享到:
【打印正文】